但自然了,淩傾寒做這件事情的後果,也很嚴重。
聽聞平親王當即就要拔劍問淩傾寒“討一個公道”,還是被周圍的大臣們攔下來的。
接下來,平親王帶頭上書覲見皇上,要求皇上徹查此事,給那副將一個公道,懲罰淩傾寒。
他這麼一說,自然就有人跟著他一起上書。
甚至不乏已經有平親王一脈的人提出,要罷了淩傾寒“寒王”的封號,並且將淩傾寒手中的兵權收回。
還有甚者,上書說淩傾寒嗜血好殺,怕是得了瘋魔之症。不僅要皇上罷了他“寒王”的封號,還請求皇上將他軟禁在京中,等太醫們將他“醫治”好了之後,再行放出。
事情一出,永樂公主便是迫不及待地要去寒王府了。
但她並沒有帶祝星河,反而隻是帶了長夏。
祝星河心裏清楚,如今長夏才是她的大宮女。所以雖然多少是有些擔心淩傾寒,卻到底還是顧著自己花園裏的事情,沒有湊這個熱鬧。
然而不過短短三日的功夫裏頭,在京都這件事,就已經開始鬧得不像話了起來。
起初,隻是朝臣們圍著皇上的平親王鬧一鬧,說是淩傾寒在宮門口殺人這般行徑,實在是太過分了。
而後,就有言官進諫,說希望皇上能嚴懲淩傾寒。他們很多人的想法出奇地統一:將淩傾寒軟禁府中,等太醫將他治好之後,再行放出。
自然了,他們也收斂了一些,沒有提兵權的事情。
可誰的心裏頭不知道呢?隻要淩傾寒一被軟禁,就 由不得自己了。到時候自然太醫說什麼時候能將他放出來,才是個準話。沒準是三五年,也或許是一輩子。
兵權總要有人接手,放眼望去這偌大的朝中,可不隻剩下平親王有資格又有本事來接手淩傾寒手中的十萬大軍了嗎?!
到了第三天的時候,整個京中的百姓們都開始議論起這件事情來。
就祝星河聽聞的,百姓們的態度也仿佛出奇地一致: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淩傾寒是皇室中人,就該以身作則,將殺人事件負責到底。
而且在坊間,人人口耳相傳之中,幾乎將淩傾寒描繪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嗜血魔鬼的樣子。
祝星河聽說,如今這民間若是有誰家的小朋友不聽話,大人們都是要那淩傾寒來嚇唬的。
在百姓們的眼中,可以全然不顧淩傾寒在邊關的那些功績,而隻說淩傾寒是個魔鬼。
到了第四日的時候,淩傾寒幹脆就不上朝了。
聽聞有百姓們和那副將的家人,已經等在了寒王府的門外“抗議”。
府衙官兵們都不敢去驅趕,甚至和寒王府前來驅趕的小廝侍衛們起了衝突。
若說這一切的做法都和平親王府沒有關係,祝星河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相信的。
而淩傾寒不再露麵,皇上也對這件事總是避重就輕,便可知他們二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