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最後一戰(2 / 2)

他們亦將成為新天下的開國功臣,足以留名青史,令後人世世代代傳唱著。

可惜就在平定關中的這一載,尚書法正卻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五餘歲。

對於這等國之重臣的喪失,天子劉禪痛心疾首,痛定思痛下為法正大肆操辦舉行葬禮,並追諡為翼侯。

並賜爵其子法邈關內侯,敕封奉車都尉,漢陽太守,繼續留於大將軍關平帳下聽用。

待法正下葬,天子劉禪分別寫信於國之兩大重臣,丞相諸葛亮和大將軍關平,詢問針對於遷都一事。

待結果卻出現了不同的答案。

丞相諸葛亮從戰略、政治上考慮,認為遷都宜早不宜遲,且成都地處閉塞的西川,交通不便。

但如今大漢領土已經是空前的強盛,若再以成都為漢都,將對於掌控治理天下極為不便。

最後,並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應立即遷都“長安”以還於西都。

承繼先漢國都。

這也是諸葛亮在隱晦的勸誡天子劉禪,要以銅為鏡,明得失,知曉先漢是因親賢臣,遠小人而強盛,而後漢卻因親小人,遠賢臣而衰敗。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陛下不可不引為重視也!”

徐徐看完諸葛亮的勸進表,隨即又攤開了關平的書信。

不過相對於諸葛亮的信箋,這便簡潔了許多。

“大漢遷都乃勢在必行之事,臣並不反對,但臣還望陛下能夠以大局為重,現下應以剿除曹魏,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結束亂世,讓大漢各州郡間百姓過上安平日子。”

“至於遷都一事滋國事重大,必將會勞民傷財,影響軍事用兵,拖延伐魏的進展,臣以為不可取!”

最後,關平勸進道:“臣懇請陛下先以軍事為重,待我軍一統天下之際,再行遷都以施恩惠福澤於大漢百姓。”

“望陛下思之、慎之!”

信箋的簡潔,一方麵是由於關平沒有諸葛亮博學多才的文采,找不到可引經據典的例證……另一方麵也是覺得沒必要……

他覺得隻要把反對的前因後果,總總利弊分析一番,天子自然知曉該如何抉擇。

權衡思索一番,劉禪為天下計,最終還是敲定了關平的方案,暫緩遷都。

由於今歲己方大定中原,全據黃河以南之地,乃值得普天同慶之事。

天子劉禪決議改元“建興”,以次年為“延熙”元年。

冬十月。

丞相諸葛亮駐軍長安養民殖穀,發展經濟,充實國力,善待百姓。

一向殘破的關中漸漸得以恢複。

漢延熙元年(230)春三月。

丞相諸葛亮派遣馬謖為將,親傳弟子薑維輔之,統禦七千精騎並於俄何、燒戈等河西舊將以及白馬羌新一任羌王楊千萬派遣羌人的協助下西行通過河西走廊。

出玉門關進軍西域。

原本,馬超平定河西數郡,打通河西走廊後便意欲出關掃清多年來已經失控的西域之地,但由於他的忽然病逝而擱淺了西征計劃。

現如今,為了重啟絲綢之路,諸葛亮調遣精騎再度遠赴千裏,穿過重重沙漠征討西域。

與此同時。

經過數年的海軍組建下,青州海軍戰力已經無比強悍,現擁軍五萬餘眾,海船的工藝也進展迅猛,指南針的創造也越發先進,足以支撐海軍深入大海進行遠征。

並且,海軍都督陸遜還應關平之令組建了一支千餘人的海軍陸戰隊,專門用以兩棲作戰。

夏四月。

陸遜遵循著關平的指示,率部從江都出海一路沿東而行,於茫茫大海找尋東部倭島。

夏五月。

隨著中原諸州的局勢越發穩定,漢軍戰力方麵已是與日俱增,且兵精糧足,坐擁十餘萬精銳。

漢大將軍關平再度書信示與長安丞相諸葛亮以及天子劉禪,將再渡河伐魏、統一天下的計劃提上了日程。

最後一戰,已是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