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飛鷹傳書(1 / 2)

想到這裏,讚頗輕聲道:“二哥,我覺得在這個節骨眼上,你應該鎮守在邏些城,有你在,那小子會收斂些,我怕讚刃不是他的對手!”

讚頗口中的“那小子”,便是吐蕃讚普赤都鬆讚。

赤都鬆讚和太後對於噶爾家族的忍耐已經達到了極限,畢竟赤都鬆讚已經二十歲了,這個年紀早就應該執掌吐蕃的朝政,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政令均出於噶爾家一門。

赤都鬆讚絲毫想不起噶爾家族建立的那些豐功偉業,他的心中隻有刻骨的仇恨。

欽陵看了一眼讚頗,沒有說話。他何嚐不想留在邏些城,可這對於噶爾家族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欽陵不是沒想過要造反,可他心裏很清楚,這樣的事情大唐或許可以成功,在吐蕃根本就行不通。

如同大唐的君主叫做“皇帝”那樣,吐蕃人把自己的國王稱為“讚普”。 在吐蕃語中“讚”是“強壯”之意,“普”則是“男人、兒子”,因而“讚普”合起來就是“最強的男人”。

在吐蕃人的傳說中,讚普真都是天神的子孫,第一位讚普聶赤就是從天上突然掉下來的,他奉天神的旨意降落在大地稱王。

因此,在吐蕃人的心目中,聶赤讚普被視為神的化身,他的後代自然也就是神的後裔,吐蕃讚普的各種尊號,也多表達了這種觀念,如“聖神讚普”、“天讚普”、“天降之王聖神讚普”、“天神而為人主聖神讚普”等等。

吐蕃讚普既然是天神之子或天神化現,因此讚普本身就具有神的特質與能力,其統治權的繼承直接而具體,不必經由任何媒介,也不必經由中介者的轉授,其本身就是權力的來源。這與與中原皇帝自稱受命自天,係天之子,故又自稱“天子”,二者間實有不同的意義與內涵。

事實似乎也證明了這點,除了遠古傳說時代曾有過一次大臣篡位的成功記錄外,吐蕃的王位一直都屬於神聖的悉補野家族,從來沒有例外。所謂“非悉補野不王”,這種觀念從遠古一直流傳下來,在吐蕃民間早已根深蒂固,成為世世代代人

人認同的社會規範。

欽陵並不甘心噶爾家族就此退出政治舞台,既然沒有扯旗造反,自立為王的想法,那就隻有在戰場上為吐蕃立下更大功勳,來向讚普表示噶爾家的重要性。

所以,這一次欽陵盡起青海之兵攻洮州,為的就是像以往那樣用顯赫的軍事勝利挽回噶爾家族日漸衰落的危機。

讚頗接著又說:“其實,和大唐作戰,完全可以交給我和莽布支,您的主要精力應該對付那小子!”

交給他能行嗎?

欽陵眯眼看著讚頗,他對自己這個二弟太了解了。

論起勇猛來,讚頗可以說是吐蕃第一人,他悍不畏死率鐵騎衝鋒,經常可以鼓舞士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是,打仗光靠勇猛不行,尤其是作為軍隊的主帥,更多的是要靠智慧和謀略,在這方麵讚頗就差得太遠了。

欽陵不是沒給過讚頗機會,三年前唐軍派孝傑掛帥進攻安西,欽陵因為國內動蕩,便讓讚頗率軍出征。結果他大敗而歸,不僅讓欽陵在西域幾年來的經營化為烏有,而且他的五弟還戰死在疆場。若不是因為這一戰,他怎麼可能隻讓勢單力孤的讚刃一個人留在邏些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