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盧小閑幹淨利索,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李道亨滿意的點了點頭。
“盧公子!”李道亨話音一轉,進入了正題,“這些日子,你雖然沒有直說,但我看得出來,你之所以接近老夫,就是想知道營州的情況。我沒說錯吧?”
真不愧是人老成精,盧小閑本以為自己做的很隱秘了,卻沒想到還是被李道亨給看穿了。
既然人家都點破了,盧小閑也不好再藏著掖著了,他訕訕道:“看來什麼都瞞不過李老伯的眼睛!”
“那是!我這一輩子跟各色人等打交道,沒別的長處,揣摸人的心思,還是八九不離十的!”李道亨淡淡一笑道,“你放心,我不會問你的來曆,也不想知道你為何要了解營州。看在咱倆相談甚歡的份上,你想知道什麼就直接問吧,我知無不言!”
聽了李道亨這話,盧小閑不禁喜形於色。
他正要開口,卻聽李道亨又說:“不過,我可把話說到頭裏,你隻能問三個問題。我回答完後,我們就當這事從沒發生過,安安心心的喝酒,如何?”
盧小閑點點頭:“沒問題!多謝李老伯了!”
“好了,你現在可以問第一個問題了!”李道亨衝著盧小閑示意道。
盧小閑稍一思忖,便問道:“李老伯,您認為營州現在最大的弊端和危機是什麼?”
聽了盧小閑的問話,李道亨眉頭一挑,欲言又止。
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會背上妄議朝政之嫌,盧小閑知道李道亨心中有顧慮,他微微一笑道:“話出您的口,入我的耳,出了這門便當沒有此事。若李老伯信得過在下,就請直言!若信不過,那我收回這個問題。如何?”
盧小閑反將了李道亨一軍,讓他無話可說。
李道亨瞅了一眼盧小閑,麵無表情道:“若說營州當前最大的弊端和危機,我認為主要是……”
李道亨也不隱瞞,足足說了一刻鍾。
盧小閑聽得很認真,李道亨所說大概歸結起來有三點。
其一,朝廷的政策出了偏差。大唐建國之初一直奉行與異族友好的政策,太宗曾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正因為如此,大量的異族將領征戰沙場保護大唐的疆土。但到武則天稱帝後這政策就變了,在酷吏當道之下人人自危,異族將領也無法幸免,如黑齒常之案、泉獻誠之案、阿史那元慶案……這些案例讓大唐周邊的異族首領心中忐忑不安。安置在營州的契丹、奚族和靺鞨等族,自然也不例外。
其二,朝廷吏治腐敗。朝廷之上李氏與武氏爭權奪利,群臣結黨營私、勾心鬥角,自然會影響到邊境的這些異族。譬如說,以前朝廷任命的營州都督都是能文能武,無論是能力還是威望很讓依附的契丹等族心服口服。可現任的營州都督趙文翽,隻是因為梁王武三思的關係才升任的,與之前的幾任都督有著天壤之別,不僅不能讓依附的異族服氣,而且還激化了與契丹等族的矛盾。
其三,朝廷軍隊的戰鬥力下降。營州都督名義上雖然領有五萬多兵馬,但大多都為城傍兵,朝廷的正規軍隊員額不足五千。所謂“城傍”,就是將邊境的異族置於軍鎮城旁,保持其部落組織,讓他們放牧,部分從事農耕,收取很輕的稅費。朝廷每年派出軍官,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一旦有邊境戰爭的時候,這些人自備戰馬、甲胄跟隨出征。大唐強大時,這些異族忌憚大唐軍隊的實力,不敢稍有妄動。但近些年來,朝廷在與吐蕃、突厥的戰爭中都處於下風,契丹等族對朝廷軍隊甚為輕視,營州區區五千兵馬自然對他們就沒有什麼威懾力了。
盧小閑不能不承認,李道亨對營州的弊端分析的確很到位。
緊接著,盧小閑又問了第二個問題:讓李道亨對營州的一些重要人物給予評價。
他去了營州之後,下一步可能就會和這些人打交道,提前做些功課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