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不老屯(1 / 2)

一切都完了。

飽讀經史的張說心裏再清楚不過了,他犯下的是滅門之罪。

即使陛下礙於騰騰眾口,不便以結交寧王的罪名治他的罪,但流放到遠惡州郡之後,必定會有希旨諂上的地方官員替陛下了卻這樁心事。

張說再看向劉幽求與鍾紹京,他們似乎並不清楚這其中的利害,還忙不迭地附和道:“對,對,我們不談政事!”

張說搖頭長歎地聲,說的輕巧,五個關鍵人物聚在一起不談政事,有誰會相信,這不是欲蓋彌彰是什麼?

張說本想立刻轉身離去,可他終究還是沒走……

……

終於到了新春。

這一年裏,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以至於讓好事的長安人的神經幾乎崩潰。如今好了,在這歲末年初之際,沒有人整日盯著鄰居們的嘴,以求告密的材料,陛下年輕有為,物價也沒有飛漲,這對於天性樂觀的好百姓們來說,就算是莫大的幸福了。

所以,朝中大臣們的幾項人事變動,並沒有引起百姓們太多的注意。

首當其衝的便是原先的首輔宰相、現在的中書侍郎張說,被李隆基降職為相州刺史,罪名很簡單,攀附皇親。

李隆基沒有再去追究他與寧王的事,雖然相州刺史的地位與當朝宰相判若雲泥,但張說還年輕,將來還有起複還京的機會。

張說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是怎麼逃出生天的,隻是多拜佛,多燒香,乞求姚崇不要再想起他來。他在與姚崇的爭鬥中,成為了徹底的失敗者。

至於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劉幽求被罷為太子太保,尚書省右仆射鍾紹京被貶為睦州刺史,這也是早晚的事,對政事頗為精通的長安人向來相信自己的判斷,宰相這個職位不是有功就可以幹的,它要求當其職者要大才如海。

政事堂除了首輔宰相姚崇與魏知古之外,宋璟以禦史大夫兼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消息對於那些品性端莊的官員和苦求上進的讀書人來講是件喜事,宋璟為人雖沒有趣味,但選官無私,任人唯賢。

當然,也有些人有種種擔心,怕的是性格疏放,勇於任事的姚崇與為人刻板的宋璟難以共事,雖然兩個人都是難得的大才。

最後一個宰相的任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門下省侍郎盧懷慎檢校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當然,在這眾多的人員任免中,有一個人是被處罰最重的,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的定國公盧小閑。

按理說,寧王罪責最大,若要追究也得先追究寧王的責任。

可是李隆基卻放過了他的大哥寧王,而是將盧小閑逐出了長安,並限他在規定的時限內前往大唐邊軍效力。

……

開元二年八月,檀州。

在檀州治所密雲以北高聳入雲的雲蒙山下,有個依山傍水的秀麗村莊叫不老屯。

說起來,這個不老屯還有個傳奇故事,沒有人知道故事發生的年代,隻知道在很早很早以前,這裏住著十幾戶人家。村裏的人們以種地為生,住的是茅屋草舍,過著清靜的日子。

在這幾戶人家當中,有個叫王誌的後生,家裏很窮,靠打柴為生。這天起早,他又拿起斧頭、繩子和扁擔,準備上山打柴。

臨出門,他的老阿娘千叮萬囑:“兒啊,千萬早點回來,娘在家等你。”

王誌點點頭,扛起扁擔就上了山。翻過一嶺又一嶺,下了這山上那山,來到了朝聖廟。隻見這裏草木蔥蘢,花兒鮮豔。

王誌抬頭一看,隻見山洞口大青石旁兩位鶴發童顏的老人盤膝而坐。在石桌上,擺著一副棋盤,兩位老人正在專心致誌地下著圍棋。石桌的邊上放著一盤大蜜桃,個個都是那麼水靈鮮嫩。王誌也很喜歡下棋,就蹲在老人旁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兩位老人邊下棋邊吃桃子,看到王誌在旁邊,順手遞給了他一個。

王誌正餓著肚子呢,接過桃子道聲:“謝謝”,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王誌把桃子吃下肚,頓時覺得頭清目明,精神倍增。

時間長了,兩個老頭收拾起棋盤,轉眼間走得無影無蹤。

這時,王誌才想起打柴的事來。於是他貓下腰去拿扁擔,然而遍擔已腐朽不堪,繩子也爛成灰燼。拿不起來了;再一提板斧,斧頭也成了鏽鐵疙瘩。他隻好站起身來往山下家鄉望去。隻見田野和周圍的群山,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一會兒又白了,反反複複的變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