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對手的終結(1 / 3)

自從趙雍挫敗了魏罃瓜分趙國的意圖之後,趙雍的全部注意力都落在了治理趙國上麵。他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人,因此他希望自己可以搞出一些動靜出來。

人在做事情之前,必須要做的準備工作就是衡量。把自己的起點和所要到達的終點進行對比,確定出自己缺少的素材是什麼。具體動手去做的過程,就是尋找素材並讓它與自身契合的一個過程。

趙雍是趙國的國君,他的所有行動最終都是靠趙國這個國家展現出來的。他的起點是現在這個不上不下的趙國,他的終點是讓趙國成為比肩秦楚齊三國的大國,亦或者更高。讓國家從弱變強的最好範本就是秦牧所執掌的秦國。可是趙雍即沒有自己的衛鞅,也沒有秦牧那麼穩定的外部環境。

當年的秦國雖說被魏國死死地壓製住,可是正因為如此,強大的魏國成為了弱小的秦國的一道屏障,魏國所起的作用比今天秦國辛辛苦苦構築出來的函穀關防線還大。如此,才給了秦牧將秦國自上而下打碎,再按照自己的要求重新塑造的機會。趙雍相信,自己有能力擊敗趙國的氏族聯軍,可是自己真的做了,趙國這個盤子就碎了。因此,趙國沒有了重塑的機會。路都是人走出來的,辦法也都是人想出來的。如果一個人的思維行動那麼容易被外界力量束縛住,或者輕易地停駐在坎坷跟前,那麼他的起點是什麼,終點也差不了多少。因此趙雍選擇了一條捷徑,也是最適合目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鬥爭的一個選擇,那就是融資!

所謂融資,就是把別人現成的人口和土地吸納過來,從而為自己提供軍隊,進而為趙國構築出一個和平穩定的生存環境,然後再將趙國重新塑造。辦法有了,可是應該找誰呢?魏國?燕國?齊國?衛國?

想過之後,趙雍一一搖頭。魏衛兩國都是苟延殘喘,有還不如沒有;燕國內亂頻發,旁邊的齊國蠢蠢欲動;齊國心懷不軌,在那裏融資無異於引狼入室。最後,趙雍隻得將目光投向了北方。

在趙國的北方,有兩個強大的部落——樓煩和林胡。比起秦國北方的義渠國,這兩個任何一個都不比義渠遜色多少,甚至實力在義渠國之上。如果趙國單獨麵對其中一國,趙雍有信心取得勝利,如果對上兩國,依趙國目前的國力來說,稍遜一籌。因此,趙雍暫時先放棄了武力征服。他和秦國當年稱霸西戎時候的戰略是一樣的,亦或者是收到了合縱連橫的啟發,他先是派趙肅侯趙語給自己留下的輔政大臣肥義,讓肥義憑借著他自己的胡人血統,前去拉攏。

對於人來說,能夠安穩平靜的生活著,絕對不會選擇顛沛流離。雖然逐水而居,隨牧而行是遊牧民族數千年以來的生活傳統,但是能夠安定下來他們肯定是願意的。因此,當肥義帶著足夠的糧食和財務前來林胡、樓煩兩國招聘的時候,那場麵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所以,沒有費多大的功夫,趙雍就組建起了一支由胡人組成的騎兵部隊。有了融資,構建起了自己想要的軍隊,緊接著趙雍要去檢驗這樣做所取得的成果合不合格。因此,趙雍將目標投向了中山國。

中山國已經被趙國和燕國環圍在了一起,此刻燕國正遭受著內亂,一旁的齊國也摩拳擦掌,等待機會。此刻,正是趙國出兵中山國的最佳時機。趙雍首先瞄準的是中山國和燕國接壤的那一部分土地,他想把中山國變成趙國的國中國。這支胡人騎兵的戰力很讓趙雍滿意,輕輕鬆鬆的就擊潰了中山國的軍隊,完美的把中山國變成了自己的國中之國。隨後趙雍關門打狗,一點一點的攻占著中山國的戰略要塞。當把中山國的國都覆蓋在了趙國騎兵的刀鋒之下後,趙雍滿意的停下了前進的步伐。

中山國之於趙國,無異於甕中之鱉。趙國的實力終究還是不足以讓趙雍有勇氣去做這天下第一個滅掉其他諸侯國的君主。中山國不同於巴蜀之國,它是參加過合縱連橫,在華夏大地上有著一定的政治地位的國家。被秦國所滅掉的蜀國,估計楚國都不太會注意到,更何況其他諸侯國了。所以,趙雍很有分寸的停手了。

這個世界除了長寬之外還有高度,人也一樣,他生存著也需要高度,你不能讓他趴著存在著。因此,平等、尊重、自由很重要。具體的表現出來就是交流,溝通交流的橋梁則是語言。胡人在趙國得到了能讓他們過上安定生活的物質,可是尊重、平等、自由卻沒有。

采集——遊牧——農耕,這是人類進化的三個階段。人站在高處的時候,會將低於自己的人看矮了。放大到民族、種族,這種歧視是不會消失的。因此,身為華夏之國的趙國,它的國民自然是農耕民族,麵對著低自己一等的胡人,他們有一種理所應當的優越,因此對胡人產生了不由自主的排斥。如此一來胡人在趙國得不到認同,沒有辦法去和趙人進行交流,最後哪兒來的歸屬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