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政無言以對,他還真不敢斷言。
“所以,為了防止因為主幼而出現後宮亂政、權臣攝政的亂象,儲君就一定要從已經成年的皇族子弟中挑選!”項莊說此一頓,又說道,“不過你也不用替楚兒叫屈,隻要你善加教誨,令楚兒學有所成,待其年長後仍有選上儲君的機會!”
“父皇的意思是……”項政聞言一愣,有些不解地望向項莊。
項莊道:“所謂儲君,其實就是儲備的國君,但他並不一定就會當上國君,就說你的十幾個已經成年的弟弟,他們比你小不了多少歲,等你六十歲退位時,他們差不多也快要到年限了,那麼再由他們繼位就沒多大意義了。”
項政心頭微動,又道:“那父皇的意思是……”
“為父的意思,儲君十年一選,而且隻選十八歲至三十歲之間的皇族子弟,十年時間過去,若老皇帝仍在,儲君就重新選,所以,二十年後楚兒仍有選上儲君的機會。”項莊頓了頓,又道,“就怕二十年後楚兒學無所成選不上,嗬嗬。”
項政尷尬笑笑,又道:“父皇,兒臣自幼視您為榜樣,您怎麼說兒臣便怎麼做,絕不會有一絲的陰奉陰違,怕就怕後世子孫不會遵從這個規矩哪。”
“是啊,這的確是個問題,所以,咱們還得給後世子孫再訂個規矩。”頓了頓,項莊又道,“關於皇儲,選誰不選誰,皇帝說了不算,得由武院的功勳武將集體推選,誰得到的支持最多,誰就是下一任的皇儲。”
關於這個,項莊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皇帝六十歲年限製,有兩世皇帝做榜樣外加祖製這個噱頭在,後世的皇帝估計沒幾個敢於逾越,既便有人想要逾越,估計也會被滿朝大臣的口水給淹死!需知言官無話不可說、無人不可糾劾的製度已經確立,以噴皇帝為榮的氛圍正在形成之中。
不過,要想確立皇儲廷推製,而且是十年一推,就沒那麼容易了。
項莊相信自己還活著時,這個製度還可能執行,可在他死後,這一製度也就到頭了,祖製的噱頭未必敵得過對嫡子的寵愛,言官的口水也未必敵得過後妃的枕邊風,除非有足夠的製衡力量,否則這個製度就很難繼續執行下去。
武院,或者說是武院的功勳武將,就是項莊設想的製衡力量!
華夏帝國沿襲楚國的耕戰商讀體係,名義上耕戰商讀地位是平等的,其實不然,農人和商人隻能夠獲得低等爵位,讀書人也同樣隻能獲得低等爵位,譬如朝中的六部尚書,其爵位大多還隻是三等男爵(二十級爵位製已經改成公侯伯子男五階,每階三級)。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種地、經商或者當官,很難獲得足夠的功勳。
而隻有當兵打仗,才有機會獲得大量的功勳,才有機會持續地晉爵,所以既便不算六大國公以及三十六開國侯爵,武院蓄養的武人也要比農人、商人或者文人更容易獲得爵位,所以武人的地位總體上遠高於文人、商人或者農人。
換句話說,在華夏帝國,武人的影響力是最大的。
說白了,農人是種糧的,商人是種錢的,文人是管理者,武人才是主事者!
而選拔最優秀或者說最有野心的皇族子弟當儲君,與武人的利益也是高度一致的,因為隻有最優秀的儲君才能夠成為最優秀的皇帝,隻有最優秀的皇帝才會持續地對外擴張,唯其如此,武人們才有機會持續地獲取戰功、晉升爵位。
當立儲製度與武人利益高度一致時,整個武人體係就變成了立儲製度的最大支持者,製約皇權也就有了可能,除非後世出現一個很逆天的殘暴皇帝,有膽子將武院蓄養的所有貴族一網打盡,否則,廷製儲君製就會一直推行下去。
而儲君十年一選,無疑是武人話語權的最大體現,武人是絕對會支持的。
這個,其實就是變相的貴族共和製了,武院差不多就是元老院,而武院蓄養的貴族武人差不多就是羅馬共和國的元老貴族,唯一的區別就在於,羅馬共和國的貴族是世襲製,而武院的貴族除了六大國公及三十六侯,其餘全都是終身製。
有這股龐大的武人力量相製衡,皇儲廷推製才有存在的基礎!
當然,武人的力量也需要製約,項莊的措施就是爵位終身製,使武院的貴族武將階層不至於固化,再一個就是賦予武院中所有校尉以上貴族同等話語權,六大國公是一票,一個小小的校尉也是一票,聲音一多,被人集中操控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