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書法吸收了薛稷和黃庭堅的優點,而又不落窠臼,能夠在前人書法藝術的基礎上獨辟蹊徑,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瘦金體。所謂瘦金體,主要特點在於筆勢的飄逸,輕盈,但不纖細軟弱,而是有如金石一般瘦勁,有骨氣。有人稱讚道:“筆勢飄逸,如衝霄鶴影,高邁不凡;掠水燕翎,輕盈無跡,瘦勁而不纖,端整而不板”,形象地說出了瘦金體的特色。
徽宗的書法作品流傳今日的不多,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其禦筆題跋中,窺見其瘦金體獨樹一幟的風采。
《牡丹帖》是徽宗瘦金體的代表作,全帖110字,瀟灑飄逸,剛柔相濟,結構和行筆都恰到好處。
除了自創的瘦金體之外,徽宗的草書也可謂爐火純青。流傳至今的《草書千字文》就是徽宗草書的上乘代表,這一卷長達1米多,寫在整幅的描金雲龍箋上,行筆如龍飛鳳舞,風流瀟灑,堪與一代“草書聖手”張旭媲美。
徽宗在世之時,其書法作品便廣受朝野喜愛,人人都以得到一卷一軸作品為榮。
據《宣和畫譜》記載,有一天徽宗駕臨秘書省,心情不錯,便突發奇想,拿出自己的書畫作品來,凡是公卿臣子,都賜畫一軸,行草書一紙。結果眾人受寵若驚,蜂擁而上,“皆斷佩折巾以爭先”。看著這幫臣子不顧斯文地爭奪自己的作品,徽宗心中自然飄飄然,便一個人在旁邊哈哈大笑。
徽宗一手創立了中國古代曆史上唯一一所皇家繪畫學校——畫學。蔡京則明確記錄。
王希孟留給世人的信息,除了這一幅鴻篇巨製,就隻有宋代宰相蔡京與清初鑒藏家宋犖的寥寥幾筆記錄。
甚至連他籍貫何處,具體在哪一年逝世,都沒有確切的答案。人們隻知道,在1113年完成了《千裏江山圖》之後不久,他就去世了。這成為了一個永遠的遺憾。
23歲早逝的王希孟,卻用短暫生命中的半年時間,讓身後近千年的中國人對他念念不忘。
王希孟存世的唯一畫作,據稱他耗時半年完成的長達12米的《千裏江山圖》,構圖跌宕、設色絢麗、用筆精微。更令人稱奇的,是繪製完成這幅巨製的畫師王希孟當時年僅18歲。
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性格的中國畫,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係,中國畫被風起雲湧的時代氣息所驅動,推陳出新,魅力長存。
王希孟十多歲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時係圖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獨具:“其性可教”,於是親授其法。
然而不得不說,千裏江山圖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宋徽宗,因為正是有了宋徽宗趙佶這樣一位對於江山的熱愛,對於國畫的癡迷的人,才有了後來傳世名作“千裏江山圖”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