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建國的理想3(1 / 3)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事在人為,許多事情表麵上看起來很難,實際上做起來更難。

關上了門以後,梅笑寒用輕鬆的口吻和張川、木昊以及葉子進行了長談。

三個人之間年齡相差都不大,又都是當代人,所以有許多共同的話題。

創業總是艱難的,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也休想在談判桌上獲取。一個人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必須自己要先強大起來。

所有的人都需要曆練,沒有什麼事情是一蹴而就的,既然不能與大宋王朝公開決裂,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南發展,擴張自己的領土,當手中擁有足夠的籌碼時,敵人才會尊重自己。

離梅城最近的一個政權“南唐”,南唐後主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個好詞人。但是李煜的下場並不好,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說,隻能算是他的運氣不好。不但是李煜,末代皇帝的下場都不好,最近落得個亡國之君的名號。

成功者書寫的曆史,所有書寫的人都是成功者,因為很殘酷的現實是,隻有活著的人才能寫曆史。

一個人如果能夠不帶著偏見去看曆史,用自己的親身感受曆史,這不容易。所有的事情沒有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果。

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曆史究竟是什麼?

眾說紛紜,甚至會出現百家言論。梅笑寒從來就不是一個正統論,大宋的滅亡,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崖山海戰。崖山海戰之壯烈,也隻是在史書中所記載。

《宋史》撰修於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

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主張分別撰修宋、遼、金三史,各自獨立,這一意見得到元順帝的同意,於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開局,三史同時修撰。經過二年半時間,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書。

《宋史》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兩宋時期,史官組織完備,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書籍流傳和保存都較為便利,積累了大量史料。這就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於《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麵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抵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

盡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僅《列傳》就有2000多人,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係統的一部書。

中國自古以來曆史意識便十分強烈,不但有著完善的史學機構記載本朝的曆史,而且每一朝一代都為先朝修史。元朝雖然是文化相對落後的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影響下,這一傳統也繼承下來了。

誠如至元十三年(1276年)臨安攻克後,負責留守事宜的董文炳對前來招收儒士的李槃、王構所說的“國可敗,而史不可滅。”(《元史》卷156)基於這一精神,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便建立了翰林國史院,南宋滅亡後,又在已下詔修遼、金二史的基礎上,下令纂修《宋史》。

但因元初局勢初定,無暇顧及修史之事,《宋史》也就沒有實際著手修撰;世祖以後數朝也曾多次下令纂修三史,也遷延未就。

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經筵檢討官危素在寫給中書右丞賀惟一(太平)的信中說:三史遷延未修,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三史纂修時,究竟以遼、金、宋哪一朝為正統問題的長期爭論;二是本朝攻取金朝、宋朝有所避諱;三是經費問題;四是缺乏良好的修史人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