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每朝每代都推行過。在西漢的時候。有一個名叫桑弘羊的人物。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人物、理財家。出生於洛陽。
桑弘羊父親是商人,桑弘羊是洛陽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桑家是洛陽首富,桑弘羊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少年時代,他就“以心計”,而不用籌碼進行運算而享有盛名。
十三歲就擔任了侍中,開始在漢武帝身邊工作。
三十三歲時,與東郭鹹陽、孔僅“三人言利析秋毫”,對經濟的分析十分深刻,從而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
公元前115年,孔僅升為大農令,桑弘羊接替他擔任大農丞,掌管會計事務。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成為搜粟都尉,同時兼任大農令,掌管全國的租稅財政。漢武帝末年任禦史大夫,仍兼管財政。
元狩年間以後,在桑弘羊的參與和主持下,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經濟政策。
此外,桑弘羊還組織了60萬人屯田戍邊,防禦匈奴。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史稱當時“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漢朝初年,國家對錢幣的鑄造采取放任的政策。當時不但錢的大小、輕重不一,錢幣的重量與實際重量相差懸殊,因而盜鑄錢的風氣盛行,影響了經濟的正常流通和通貨膨脹。
到了漢文帝五年(前175年),政府更撤除了禁止私人鑄錢的命令,放任大家自由鑄錢,因而幣製更加混亂。
一些豪強和大商人,常常在銅內雜入鉛、鐵,鑄大批的劣錢來謀取暴利。
政府雖然一再禁止和打擊,但因為有利可圖,而且鑄錢者又多是一些有權有勢的人物,所以並不能製止私鑄的大量劣錢混入市場,破壞社會的正常經濟生活。
漢武帝為了整頓財政,曾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整頓過一次貨幣,但效果不好。當時造了三種貨幣:一是皮幣,用禁苑裏養的白鹿皮製成,每個一尺見方,上麵還繡上五彩花紋,每個值錢四十萬,它是作為諸侯王朝覲皇帝時墊璧的禮品,所以隻在上層貴族中流通和使用。
另一種是白金,這是用少府庫存的銀、錫作的合金幣,分值錢三千、五百和三百三種;第三種是取銷半兩錢改鑄的三銖錢。還規定,盜鑄錢者要處死。這次改革因為品類複雜,幣值的規定又不合理,所以不但使用不便,而且一些人紛紛去盜鑄比值很大的白金幣,所以第二年就放棄了三銖錢而改鑄五銖錢。當時雖然因盜鑄錢政府抓了數十萬人,仍不能製止盜鑄劣錢,所以市場和貨幣仍然比較混亂。
元鼎四年(前113年),為了徹底整頓貨幣,漢武帝采納了桑弘羊的意見。他的意見主要是:取銷郡國鑄錢的權利,由中央政府指定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下屬鍾官、技巧、辨銅三官分別負責鼓鑄、刻範和原料;郡國把所鑄的舊錢銷毀,把銅送到中央;廢除過去鑄的一切錢幣,而以上林三官鑄的五銖錢為全國唯一通行的貨幣。
這次幣製改革是成功的,從此以後基本上製止了私鑄劣質錢幣的流通,從而不但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穩定市場和流通,起到了鞏固西漢統治的作用。
因為這次貨幣改革,首先將全國的銅材集中在中央,由上林三官統一調撥,使私鑄者得不到鑄錢的原料;
其次,價格標準與重量標準一致,這次所鑄的三官五銖錢,實際重量也是五銖,因而減少了貨幣毀銷改鑄的流弊;
第三是鑄幣技術提高了,鑄造的工序比較複雜,盜鑄者造起來比較困難,容易得不償失。
這次幣製改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將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政府的一次創舉,它最終將漢朝的幣製穩定下來,使漢朝的五銖錢成為質量穩定的錢幣,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餘年而通行不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