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建國的理想4(1 / 2)

“民以食為天”在豐年囤積糧食,以備不時之需。然而糧食的儲備,又不能太單一,這就有點像現代的金融。

就像是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一樣,糧食的儲備要分門別類,按照不同的種類不同的類別進行儲存,特別是對於軍糧的儲備。

一旦梅城遭遇敵人圍攻,被困城中,與外界失去聯係,運糧之路被切斷,就可立刻開啟糧倉。

“國家大本,食足為先”。

糧食儲備問題關係國計民生,是古今中外皆關注的大事。

夏朝,倉儲製度正式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財政製度,此後的各朝各代也無不把儲糧問題擺在治國安邦的重要位置。

儲糧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戰略思想之一。帝王們都懂得“廣積糧”的厲害所在,都明白儲糧起著“平抑糧價,調控市場;賑災備荒,安民固本;供養軍隊,備戰應戰”的作用。

“深挖洞,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就是當年劉邦實力不夠強大時的十二字方針。

“深挖洞,廣積糧,高築牆”則是朱元璋的九字方針。

他們無不懂得“廣積糧”的重大意義所在。元末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人人皆在爭奪天下,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與“深挖洞,廣積糧,高築牆”的九字箴言是有一定關係的。鍋裏沒幾兩米就開幾千人的飯,無異於扯張虎皮來做大旗,不過狐假虎威而已。

古代,不僅隻有朱元璋和劉邦這兩位君主懂得儲糧的重要性,曆代王朝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中央倉儲的建設,而且也十分注重地方政府儲糧。

漢代時,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開始營建新都長安,首批重點建設工程就包括了太倉。

除太倉外,中央直接管理的糧倉還有位於甘泉的甘泉倉、華縣的華倉、左繳附近的細柳倉和嘉倉等。

曆代王朝除狠抓皇糧國賦入庫外,還積極拓展其它的籌糧渠道。例如宋代,不同類型的倉廩有不同的糧食來源。

正倉亦稱官倉,其糧食來源主要是皇糧國賦;各州、縣的義倉,主要是從官收的春秋二稅中,每石另收一鬥儲倉;常平倉的儲穀主要是每年夏秋兩季以略高於市價收購,其本錢由國家財政統籌撥付;廣惠倉的倉米來源是官府對無人耕種的絕戶田募人耕種所收的租穀;社倉主要為官府提供穀本,收“息米”,同時也通過勸捐和勸借的方式,麵向富民,籌措穀本。

曆代封建王朝的倉儲製度中均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倉吏腐敗,虧空嚴重;儲備不足,調控乏力。為解決這些問題,封建王朝十分重視加強倉儲管理。

一般說來,中央財政最高行政長官是全國倉儲的最高主管,其下另設專門的“倉官”負責倉儲事宜。如明代,戶部掌管全國錢糧,各省由布政司分理,無論京庫錢糧支用還是地方存留與上解,都須遵循戶部的細則定例,並接受戶部的審核。

對不同類型的倉儲,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如常平倉等官倉,主要由各級政府機構管理,而義倉、社倉、預備倉等民間倉儲,則在官府的指導下,主要由民間紳士自行管理。主要的管理製度則有兩點:

第一,製定較嚴密的管理條規。例如,秦代有專門的《倉律》,規定嚴格;西漢設有專門的會計簿冊,詳細記錄倉儲穀物的數量、品種、出入、經手人、核驗等,上級官吏也會經常檢查;

第二,加大懲罰的力度。譬如清代雍正元年至三年(1723-1725年)期間,雍正連續發出有關清查錢糧虧空的上諭三十餘道,並派朝廷官員協助清查地方錢糧虧空。在清查過程中,雍正皇帝下諭:即便涉及高官與貴族,也決不寬貸。對貪贓的官員,一是抄家,二是罷官,嚴重者處以極刑。

然而現在遠遠都沒有達到能夠儲備很多糧食的條件,老百姓的溫飽還是一個大問題。創業者總是艱難的,但是未來的收獲是很可觀的。

大麵積的農業種植,以及大麵積的生產,高效化的生產能夠提高糧食產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