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本身就出自望族,故常維護世族之利益。門第愈高,官職愈高。永嘉之亂後,東晉王室在江南立國,有賴於世族門閥之支持,更受朝廷之重視。
隋唐時期:自魏晉以來政權,幾乎都為世族所操控。由於隋唐政權有賴關中世族支持擁載,且山東世族仍保有數百年的重閥閱、講經學之傳統,所以依舊享有優越政治及社會地位。
隋唐以來都有君主致力於摧毀門閥,這些長存數百年的山東世族的社會、經濟地位仍十分優越。但是他們對朝代的建立有功勞,所以君王是用溫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將其逐漸排除。
在隋文帝任內,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取士,目的是在摧毀門閥。可惜隋朝國祚甚短,到唐初,科舉並不發達。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當時大臣品位高低訂定等級,重新判定《世族誌》。結果改定皇族為第一等,其次是外戚長孫氏,民間聲望最高的山東世族崔氏被降為第三等。
武後為對抗掌握政權的唐宗室、大臣,在科舉製度中加考進士科,使科舉製度更加完備。因進士科難考,而有“五十老明經,六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進士科逐漸受到重視。
這意謂著世族在曆代所享有的優勢,也就是對於經學的優渥學識,隨著科舉製度中進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戰,而主攻明經科的世族影響逐漸衰微。所以唐代出現了由明經科的李黨,也就是山東世族官員,與牛黨進士科新銳形成的牛李黨爭。
華北門閥,在經過了長期的門第觀念影響下,民間仍存有“門當戶對”這種不同門第,不互相通婚的風氣。例如《新唐書杜兼傳》記載,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時,猶感慨地說:“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兩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這種風氣一直持續整個唐朝,到了黃巢之亂才因破壞而快速消滅。
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傷亡,富饒的家園與產業也慘遭破壞,而華北世族引以為傲的戶籍家譜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終與庶民再無區別。
門閥的消失,讓更多的老百姓和普通人有了升遷的機會。特別是隋唐時期的科舉製度,更是如黑暗中的一縷陽光,照亮了那個黑暗的時代,至少在那個時代它是光明的。
門閥雖然已經漸行漸遠,但門閥製度所影響下的那個時代,許多人的觀念依舊未改變。類似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之類的話,以及類似的言論依然是主流的思想。
對於來自新時代的新新人類來說,怎麼能夠讓這種腐朽的製度繼續下去呢,雖然通過考試來選取優秀人才這個方法並不見得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至少對於那些肯於努力的人還是有機會的。
把培養屬於自己的人才,看做是最重要的事情,這一點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已備不急之需。蟄伏下來,既不與外界失去聯係,又保存自己的實力,慢慢的發展自己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