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宅在華東地區的天行李家,家業之大,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其富裕程度,足以福澤子孫後代萬年。
祖宅依山而建,建築向外輻射開來,有宮殿有塔樓,古風甚重。
方圓五百裏內,都是李家的私地。
李家子弟眾多,大部分都是在這裏長大的,年紀到了才會在外上學,進入社會磨礪。
這裏,是李家人的聖地,團結的核心所在。
不能隨時回到祖宅,對李家人而言,意味著放逐和地位下降。
數天前,在黃泉星域遊玩的李大少回來了。
談到李道明,李家不管是血脈子嗣,還是仆從下人,都有不少的話說。
評價,不算太好。
紈絝,任性,不愛修行,胸無大誌,不知所謂。
在很多人眼裏,他大概就是一個受人寵,卻不求上進的大少爺,資源費了不知多少,卻不見功業。
李家以道德做為傳承,以詩書治家,在人道上講究不虧損。
德行不虧,則內外不損。修身修心第一步,必先修德行。
這是青帝曆經滾滾紅塵,參悟道德經,悟透人道後立下的家訓。
故而李家人,不論男女老少,都重道德品行,其嚴苛遠遠超出外人的想像。
當然,李家再怎麼治家有道,還是出了個異類。
那便是李道明。
“哪兒那麼多規矩,讓你們修道德,不是把道德變成規矩,也不是守規矩就有道德。
一群蠢貨,隻會繼承拿來,沒自己的思考。”
李道明向來不喜歡李家一層又一層的階層劃分,各層有各層的規矩和待遇。
他也不喜歡李家的道德傳家,因為他認為,讓一群有著庸俗心的人,去遵守君子甚至道德聖人的德行,這是錯誤的。
靈不附體的最終結果,就是養出一群偽君子。
“那你覺得該怎麼管這麼大一個家?”
一個中年男人龍行虎步的走了出來,正是李道明的父親。
“把道德作為一種追求,而非規範,行之則讚,不為亦不責。”李道明說道,“到處都是條條框框,那養出來的人,必是一個機器。”
“你是在罵,李家有宋明理學的遺俗?”李父斥問,“若無道德教化,我等與野獸有何區別!”
在大部分李家人看來,李家族風十分之好,天下能與之比美的沒有多少。
整個李家崇尚道德,每個人都有著外人難以想象的道德感,他們行的是君子之道,求的是聖人之道。
加之李家巨富,不用因為利益打生打死,和其他人蠅營狗苟,天然形成了隔絕損害道德的一大屏障。
是而李家人,對自己高尚情操和人格,極為的自豪。
“沒那麼嚴重,但二十一世紀的遺風還是有的。”李道明諷刺道。
“那你認為,李家的問題在哪兒?”李父再問。
李道明負手而立:“定位錯了。法律是我們為人的起點,而追求道德的路上,每進一步都是幸福快樂的,都是一種自我提升。
以這種心態生活,有道德的人就如在天堂。
而非直接定位在天花板,因為隻有極少數人能夠,也願意摸到天花板。
若定在天花板,那帶來的必定是苦難與不幸,因為處處會違背至善至德。
一個是上升線,不斷嘉獎,一個是平整下滑線,時常貶斥。
就如一個身在花園四處賞花,一個身在沼澤不敢踏錯一步。天堂與地獄,二者差距大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