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這次鎮守,大將就帶了高順、高覽、魏延、文聘。謀士都是狗頭謀士。什麼是狗頭謀士,就是沒有大計策,在作戰時出餿主意,不過這些狗頭軍師的計策有一定幾率成功,那就發啦-。那諸葛亮得在益州建立新政權。這益州局勢得說說,不要以為劉備來益州順應民心。完全不是小說所寫的一樣。因為益州好比一快大蛋糕,那原來漢朝時候,沒有戰爭,自己治理益州,收成都是自己的啦。劉焉到兒子劉璋蜀民成二等啦,劉備再來三等,而且不是平分,劉備來用你的,吃你的,叫你幹活。而曆史上益州百姓很希望曹操能打下益州,因為曹魏是想奪天下,並施行政策,“蜀人治蜀”,百姓又升級了。自己治理,蛋糕不會被不公平的被四分五裂。劉備沒荊州能統一天下的可能性為百分之零,沒有可能。除非孫權突然死啦,公瑾、魯肅也跟著去啦。劉備奪江東再抗衡,可惜劉備運氣不好,他走到哪兒,哪兒就地震。所以這種可能性也為百分之零。。。益州好比一個保險箱,劉備進去了,利用地勢,曹操不能打下。但是去北伐的話,劉備沒有地利,純粹找死。孔明北伐多次,也沒打下,當是也有一種可能--北方有亂。
之所以帶魏延,是有原有的。我對魏延的評價是==忠心、自視清高、覺得懷才不遇。這裏不多說,大家看三國誌魏延傳和諸葛亮傳後半部分。先說魏延軍事才能,一段抄襲==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穀奇謀: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穀快速趕到達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穀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之人大多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穀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其實我借鑒易中天先生的說法“諸葛亮膽大,若成功幾率有一半,孔明絕對會試。”孔明的信仰是儒家,所說匡扶漢室是口號,不過孔明一直牢記著,比劉備都深。而且,這個子午穀奇謀的兵馬也不要多少,輸了不過丟了魏延與最多1萬人馬。這是最多,因為魏延說的是5000人打仗,5000人運糧,運糧人可能不會被全殲吧!再說了,失敗了退到益州,躲起來,你曹操來啊。主動權在劉備集團手裏。那麼,孔明為什麼不采取魏延之謀。因為冒險、不過最重要的是益州集團,益州內亂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旦失敗,益州就亂,大家都跳槽,君主又是個垃圾,還有一堆奸臣。雖然被虎賁中郎將看著君主和黃浩,黃浩也不幹預孔明軍事,可是這益州這群沒膽子的人會怕。也就偏霸一方的根本會丟,雖然以孔明的才能來看,幾率不足百分之一,可是孔明北伐失敗益州就會動搖。
魏延忠誠被孔明牢記,因為最後孔明死時說的意思是“當我死後,不用管魏延。”楊修記住了這句話,牢牢的記載了,當孔明死後,魏延真如孔明所料,不聽楊修命令不斷後,楊修也根據孔明的意思撤兵,這時楊修又激魏延,把沿路的棧道都給燒了,魏延怎麼會去?孔明所說的是不用管魏延,並沒有說魏延會反,孔明想的是魏延會繼續北伐,不用管,保住自己的MingGen子要緊。可是魏延的性格是自視清高,可能他想的是==老子日,你他娘的叫老子斷後,斷你媽的,老子憑什麼斷後,沒有你們老子一樣北伐。這是楊修叫魏延斷後時,我猜測的想法,可不采取。當魏延磨唧與猶豫是否繼續北伐時,楊修又把棧道給燒了,魏延可能想==日,死了丞相,就不北伐了?我先滅了你楊修,得了兵權再北伐。這個不是我想的,通過魏延的暴脾氣和軍人的性格,再加上一片心,覺得會和曹魏幹到底。殺楊修就像管仲通過幾次戰爭和政治教育來得到即不使主公懷疑,有能體現自己的才華,而且得給主公唱反調,從而體現自己的能力。魏延幹死楊修後,有了兵權,劉禪又是個隨和的人,幹吧!隻要不奪我的位置就好,沒丞相的叮囑,就隻有一個虎賁中郎將,好久找個機會幹掉,還是我的遊山玩水。劉禪的想法,當然劉禪是幸運的,魏延不會反,因為魏延反的話他不能回蜀,因為曹魏都不能打下益州,魏延你能比整個曹魏幾千能人?能打下益州?所有小說演義太假,既然魏延能打下益州的可能性為零,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殺了楊修。這是我的聯想。當然也有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