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朱琳(1 / 2)

天路鐵路,連接青藏高原的一條交通要道,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鐵路。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華夏國的第一代鐵路人,前埔後續的來到這,為建設、修建一條天路而努力。

其中,二天路鐵路二期工程建設,最為艱難,鐵路穿越唐古拉山、昆侖山等常年積雪的山脈,需要麵對高原凍土、高缺氧和生態脆弱等世界性難題。

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為修建這條天路,奮鬥了一輩子。

直至四十年後,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六月,天路正式進入施工階段。

從格爾木,翻越唐古拉山、風火山、昆侖山,最終到達神聖之地XC!

天路的建成,不止改變了高原百姓的物質生活,拉動了高原地區的消費,同時,也讓國家更加的繁榮昌盛!

秦舒淮乘坐飛機,直接降落到格爾木機場。

秦舒淮大學畢業後,進入了漢武鐵路工程總公司,漢武鐵路工程總公司歸屬與漢武鐵路局,歸屬鐵道部管轄,至到兩千年,鐵路工程總公司才與鐵道部脫鉤,整體移交中央大型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

而鐵路工程總公司的前身,是一九五零年成立的鐵道部工程總局和設計總局。

在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後,鐵路工程總公司在兩千零三年,歸屬國務院國資委管理。

隨後,在接下來幾年改革中,至到兩千零七年,鐵路工程總公司才改名為中鐵股份有限公司。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因此,秦舒淮現今還屬於鐵路係統的成員,屬於漢武局下屬工程總公司的一名成員。

來到天路鐵路後,秦舒淮被分配到天路鐵路三標第二工班。

此時的工班,相當於後期的項目部,工班的工班長,相當於以後項目部的項目經理,其他部分基本相同,唯獨缺少工經部,由工程技術部成員負責,九八年的工程施工,大家對成本預算觀念還不是很強。

天路鐵路三標總長六十公裏,全部為漢武鐵路局負責,為了更好的管理,漢武鐵路局專門成了局指揮部,下設五個工班。

分別是站前第一、第二、第三工班,架梁工班,站後工班是負責鋪軌和電氣化的第四工班。

線下工程,指的是線路下部工程,比如橋梁工程、隧道工程、路基工程,線下工程施工完畢後,由架梁作業隊負責架梁。

線下工程建成後,在由鋪軌和電氣化工班,負責鐵路線路的鋪設和電氣化的安裝調試工作。

第二工班負責的內容,除了一座十二公裏的特大橋之外,還有三段共四公裏的路基和一座四公裏的隧道。

工班負責的範圍內,不止條件惡劣,天路鐵路施工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第二工班施工範圍內都有。

從格爾木下飛機時,已經是傍晚了,天空碧藍如洗。

十月格爾木的天氣,最低溫度已經接近零度,不過白天氣溫還算暖和。

秦舒淮拿出手機開機,一邊向出站口走去。

作業隊離格爾木有一百公裏,加上不是靠近交通公路,路途不好走,通常情況下,打的的花費很高。

工班為了方便員工,每當員工因事請假回家,都會專門安排一輛車接送。

因此,在上飛機之前,秦舒淮專門和工班綜合部部長取得聯係,告訴了對方自己飛機落地時間,希望他能安排一輛車,來格爾木接自己。

當諾基亞手機顯示有信號時,連續幾條信息的聲音傳來,是一個名叫朱琳的人發過來的。

秦舒淮看著這個名字,神情頓時楞住了。

這個名字,已經很久沒出現在自己生活中,頓時,一道倩麗的身影,浮現在秦舒淮腦海中。

天路鐵路修建時,由於高原缺氧,高原鼠疫等問題,在工程施工隊伍進場時,有一隻特殊的隊伍,也隨之進場。

那就是陪同天路鐵路建設者們一道建設完天路的數千名白衣天使們。

為了解決高原缺氧等世界性難題,鐵道部專門設立了天路建設醫療隊,沒幾十公裏,設立一個氧氣艙,每一個工班內,都安排專門的醫務人員和車輛,隨時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等候。

正是這一係列的舉措,才使天路鐵路建設期間,沒有一人因為高原缺氧和高原鼠疫而喪失性命。

朱琳,便是其中一位白衣天使。

秦舒淮清楚的記得,朱琳是漢武市某301醫院的新畢業生,參加工作三天後,便踏上了青藏高原這片土地,充當一名護士,為守護一線員工的健康而默默努力。

按照鐵道部對天路鐵路醫務人員的規定,朱琳是沒有資格來天路鐵路擔任醫務人員,因為其中有明確規定,沒有到達一定年齡和工作年限的醫務人員,不得前來,主要是考慮到高原地區,對女性身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