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秦舒淮分管的工地,第一顆旋挖鑽樁基成孔,給秦舒淮報驗自檢。
在鐵路單位,報檢的流程,一般是施工隊自檢合格後,報工班的技術員,技術員自檢合格後,再報現場監理。
對於樁基施工,施工隊按照工班技術員交底的孔深,鑽夠孔深,就不會再鑽,然後便是報工班技術員檢驗。
當秦舒淮來到工地時,施工隊已經做好了準備,測繩早已放在孔內。
樁基報驗,最基本的檢驗內容,如孔徑,孔深,垂直度,泥漿比重等項目。
其中孔徑,指的是樁基的直徑,設計的樁基,是一米直徑,那麼檢驗時就要滿足這個要求。
用什麼方法來檢驗樁基的直徑呢,通常使用探籠,就是把鋼筋籠做成樁基直徑大小,樁基直徑6倍長,用吊車吊起之後,放入鑽好的空內。
如果這個探籠能下去,那就說明樁基的直徑是夠的。
孔深,毋庸置疑,就是樁基的深度,在開鑽前,技術人員就超好了標高,交底給了施工隊,讓他們鑽多少米的深度。
而孔深的測量,一般采用測繩,就是用特製的繩子,並在繩子底部,吊一個三角重物,放入孔中,檢測孔的深度。
畢竟一個深五六十米的孔,孔有都是泥漿,總不能下去測量孔深。
在測繩上,每隔一米,都有一個讀數,可以根據測繩的讀數,知道孔的深度。
秦舒淮到現場的時候,施工隊已經放好了測繩。
“秦工,測繩已經放在孔內了,你看看讀數吧。”施工隊的技術員張赫笑著道。
張赫現年二十六歲,此前一直幹衝擊鑽,去年才開始跟隨他的老板,幹旋挖鑽。
相對來說,旋挖鑽的鑽進速度更快,比衝擊鑽更累。
“是昨天校核的那根測繩嗎?”秦舒淮麵不改色道。
校核測繩,無非就是用鋼尺,對這根測繩進行長度校正,確保測繩的長度準確。
因為測繩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樁基的深度是否滿足要求。
而且測繩的材質也有要求,不能有彈性的材料,確保測繩使用後不會變長,保證齊準確性。
從九八年開始,施工隊越來越不老實了,為了偷工減料,可謂是用盡手段。
他幹活和校核的測繩,有可能不是同一根,比如校核的測繩長度和標準都夠,實際使用的測繩卻是另外一根,長度不足。
如此一來,務必導致鑽孔深度不夠,不符合設計要求。
對工班來說,樁基長度不夠,是偷工減料,但對施工隊來說,他們少幹了一部分活,卻拿了施工樁基全長的錢,減少了時間。
畢竟樁基越往下,地質越硬,大部分持力層都是岩石,旋挖鑽在上部一小時可以鑽八米,在樁基底部,因為地質太硬,有些時候,連半米都鑽不進。
更何況,鑽土質和鑽岩石,對鑽機的磨損,那可是天壤之別,還浪費大量的時間。
所以,有些施工隊為了縮短時間,往往在測繩上做手腳。
這種情況,尤其在衝擊鑽的隊伍中,經常出現。
當秦舒淮聽說張赫這個隊伍之前是施工衝擊鑽的,心裏便留了心眼。
“就是昨天校核的那根測繩,工地就這麼一根。”張赫道。
就在這時,一輛車來到現場,馬超從車上走了下來。
“馬部長。”
“馬哥!”
“小秦,成孔了?”馬超問道。
“剛成孔,我給他驗驗孔深。”秦舒淮道。
這兩天,馬超雖然也跑現場,但是技術工作都不管,都是秦舒淮負責,甚至連指點都沒指點。
不像一個技術員人員,到是像一個現場作業隊長和領工員。
“嗯,你驗吧,驗完給李工報驗,及時澆築。”馬超吩咐道。
秦舒淮點頭,來到樁基旁,張赫笑嗬嗬的過來,道:“秦工,你掂掂,看是不是到底了。”
測繩下方是一個三角鐵塊,觸碰到底的時候,持繩的手明顯能感覺的到。
秦舒淮接過繩子,然後上下掂了掂。
如張赫所說,的確到底了。
再看測繩讀書,54米出來約20公分,秦舒淮用尺子量了一下超出的部分,是19公分。
也就是說,這個孔深是54.19米。
“設計多少。”
“54米”
比設計超19公分,這個深度還是可以的,因為底部有沉渣,重些的小石子和土塊,都沉在底部,所以在鑽進的時候,肯定要比設計孔深深一些。
“底部岩石和設計相符嗎?”秦舒淮又問道。
因為每一個橋墩的樁基,在圖紙上都有地質情況,到了哪個地層是什麼地質,在圖紙上都標注的很清楚。
施工過程中,施工隊必須采集鑽進過程中不同米數的地質原材,放在專門的盒子裏,並做好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