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口大戰 楊行密定鼎淮南(1 / 2)

天下第一軍閥朱溫對淮南這塊肥沃之地一直戀戀不忘,在掃平中原後,朱溫終於騰出手來將目標對準了淮南。楊行密經過多年征戰,好不容易在淮南有了立足之地,絕不可能讓朱溫染指,因此楊行密積極進行軍事部署,準備抵擋朱溫的進犯。不過楊行密實力上與朱溫有著不小差距,經過慎重思慮,楊行密決定將禦敵重點放在壽州。

楊行密做出這樣的部署主要有兩個考慮。第一,壽州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此處。壽州北扼淮河,南俯淮南平原,壽州城牆高大堅實,四門還有內外雲梯與城堡連接,城牆沒有空子可鑽,如外敵進攻隻能采取正麵的力攻,因此壽州的防禦能力極強,屬於易守難攻。第二,此前大將朱延壽率部經過殊死搏殺才拿下壽州,他們現在士氣正高漲,而且朱延壽手下兵士戰鬥力極強,是對付朱溫的一把利劍。因此守住壽州是這場戰爭的關鍵,壽州保住了後方就安全了。

那段時間徐知誥經常看見徐溫臉上帶著憂愁,顯得比較累,不時從他嘴裏聽到皇帝、朱溫、朱延壽等人名,還聽到壽州、廣陵等地名。徐知誥不敢多問,所以每次徐溫剛到家後他就馬上端上一杯茶,徐溫品著茶看著徐知誥問道:

“誥兒,你害怕打仗嗎?”

“怕,爹娘就是因為打仗才死的。”徐知誥說完,徐溫心裏一酸,覺得勾起他的苦楚了。

“可是,如果現在有強盜來家裏搶東西怎麼辦呢?”徐溫問。

“那孩兒拚命也要把他們攆走。”徐知誥幹脆地答道。

“嗯,對,現在就有個叫朱溫的要來淮南搶東西,我們也要把他攆走。”

乾寧四年(公元897年)九月,朱溫正式發兵淮南。朱溫共派出兩路人馬,由他的心腹大將龐師古率主力部隊駐紮於清口(今淮陰),準備過淮水後直逼廣陵。另一路由大將葛從周率一萬駐紮於安豐(今壽縣)作為龐師古的策應,而朱溫作為總指揮坐鎮後方。從朱溫的兵力部署和進攻路徑看,朱溫是想一撮而就,通過此戰一次性解決楊行密,進而占領整個淮南。

朱溫大軍來勢洶洶,讓楊行密倍感壓力。但曆史總是不甘心太平淡,總會在重大事件上演繹出一番波瀾,好像唯有如此才能更體現出曆史的豐富意義與價值一樣,此時用“天助我也”來形容楊行密再恰當不過了。由於長期在中原及北方打仗,朱溫的兵士以北方人居多,缺乏在江淮水域地區作戰的經驗,因此朱溫在水軍調遣與運用方麵不如楊行密有經驗。而且楊行密在沿途不斷地進行襲擾,導致龐師古和葛從周兩路大軍行動非常遲緩,也讓北方士兵吃盡了苦頭,朱溫幻想給楊行密雷霆一擊的戰略徹底破滅。楊行密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集結部隊,準備對前方進行增援。楊行密原本想增援壽州,與朱延壽彙合攻擊葛從周部,再回頭對付龐師古部。但行軍副使李承嗣卻不這麼看,他告訴楊行密:“朱延壽所部戰鬥力很強,又依托壽州要塞,以葛從周的兵力是吃不掉他的;而龐師古軍有七萬之眾,一旦清口失守,龐師古就可以一口氣衝到廣陵城下,那淮南大勢就去了。如果增兵清口方向,隻要擊垮了龐師古,那麼葛從周就會不戰自潰。”這個計劃雖然有點冒險,但卻是釜底抽薪,一旦成功對朱溫的打擊是巨大的,楊行密在權衡利弊之後,虛心接受了他的建議。

十一月,楊行密親率三萬人增援清口,至此,楊行密與龐師古隔河對峙。由於天氣漸冷,加上兵力上占優,龐師古信心滿滿,放鬆了對楊行密的情報偵察。但楊行密正好相反,時刻緊盯對岸,加強情報收集工作,希望能找到龐師古的破綻。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偵察,楊行密發現了一個有利條件,龐師古大軍駐紮的地方地勢較低,在靠近江河的地方作戰,這是兵家大忌。於是楊行密與徐溫、張顥、李承嗣等商議,決定水攻龐師古。水攻,這個在曆史上多次被兵家運用的經典戰術,再一次展現了它的光芒。

楊行密派人悄悄在上遊築堤以攔截河水便於水攻。對岸這麼明顯的一個行動,作為統帥的龐師古居然毫無察覺。幾天後當龐師古的偵查兵發現對岸在攔堤築壩後立刻回來稟告,龐師古左右提醒他小心對方水攻。不知是太過於自信了,還是太缺乏統帥的能力了,龐師古竟然以擾亂軍心為由殺了這個偵察兵,然後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與人下棋,以顯示自己作為統帥的定力。待到堤壩築成,水位高漲,水攻的條件已經形成,楊行密決定選擇一個有利時機先發製人。沒過兩日,一場大雨的到來給楊行密創造了絕好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