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楊渥死後首要的事就是穩定朝局防止動亂。由於楊渥之死知情者甚少,再加上徐溫與張顥異口同聲對外宣傳吳王是突然暴斃的,朝中很多大臣都相信了,楊氏舊部雖有人懷疑,但也沒有其它證據。同時,徐溫很謙卑的對待楊氏舊部,照樣盡心盡力的處理朝政,絲毫沒有表現出自己想把控朝政的意圖,讓很多人認定吳王是真的突然病死的,一場危機就這樣過去了。
張翰是武將,會打仗且立過戰功,在軍中威信比徐溫高,但他處理政務方麵比徐溫差遠了,朝中很多人都願意與徐溫商議事情,當初商量好的殺了楊渥就平分淮南,現在看徐溫也沒這個意思。張翰覺得如果讓徐溫一直這樣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會一人把控朝政,張顥感覺被徐溫騙了,於是怒氣衝衝地對徐溫說:
“徐大人,當初說好的平分淮南,你是不是想反悔?別忘了,吳王的死你也脫不了幹係。”
“張大人,這可不是一張餅,說分一半就分一半的事,再說你打算怎麼分?”
“好辦,朱溫已經當了皇帝,我們歸降他,淮南變成梁國的領地,然後我和你各管一半。”
“張大人,你別忘了,他的兒子被我淮南軍所殺,他能輕易相信我們嗎?到頭來怕是給他人做了嫁衣。還有,朱溫覬覦淮南已久,如果真的投靠他,他甘心再把淮南交給我們嗎?”
張顥聽徐溫這麼說,立即怒道:“看來徐大人是想一人獨吞淮南了,既然這樣,那我們走著瞧。”說完一甩袖子走了。徐溫肯定不會將淮南拱手讓給朱溫,於情於理他都不會那樣做,淮南是他跟隨楊行密以及眾多弟兄多年出生入死拚殺得到的,有太多的美好回憶和成就感,他怎麼可能投降朱溫呢?那樣不僅對不起楊行密,還可能讓百姓再次陷入戰亂,況且他有信心將淮南治理好。更重要的是,他現在大權在握,不可能輕易放棄。
張顥與徐溫矛盾已經公開化,他想趁徐溫羽翼未豐之際除掉他自立,**裸奪取楊氏政權。徐溫知道以張顥彪悍的性格什麼事都能做出來,他憂心重重,於是找嚴可求商議,嚴可求聽後說道:“張顥剛愎自用,但對成就大事愚昧無知,這事容易對付。”
次日,張顥在府中排列劍戟,召將領們議事,自大將朱瑾以下都留下衛士然後入內。張顥直接說道:“如今吳王病逝,朝中不可一日無主,我們應該推舉一個人來主持朝局,大家說誰有資格呢?”張顥大聲連問了三聲,樣子猙獰像要殺人似的,沒有人敢出聲。張顥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利用自己勢力大這個有利條件,逼著大家推舉他。這時嚴可求上前說:
“大人,現在四境多事,如果按照資曆您是合適人選,但如果推舉您的話,恐怕行動太快,又有很多不妥啊!”
“有何不妥?”張顥板著臉不高興的問道。
“大人您想,劉威、李遇等在外帶兵的將領,他們都是先吳王的宿將,先王在世時他們都是一等人物,他們能聽你的嗎?他們願做你的手下聽你調遣嗎?你能控製得了他們幾個嗎?”張顥聽後沒說話。
嚴可求繼續說道:“大人,以我之見,不如從先吳王的兒子裏再選一個立為新吳主,然後由大人主持軍政大局,時間長了,等到他們心服,然後你可自立。”
張顥知道自己的心思被嚴可求看破了,一時無以言對,隻能默許嚴可求的話。事後大將朱瑾佩服的對嚴可求說:“我久經沙場出生入死,也算見過大世麵,我見他那樣子兩腿都快哆嗦了,你真厲害。”
於是楊行密次子楊隆演被推舉為新的吳王,此時楊隆演十一歲。
二
徐溫善於識人用人,在軍事和政務上徐溫重用嚴可求,在財政上徐溫重用駱知祥,此二人當時被成為“嚴駱”,是徐溫的左膀右臂,在他們二人的輔助下,徐溫把淮南治理得國泰民安,社會安定,這一點有目共睹,朝中大臣包括楊氏舊部也很認可徐溫的治理能力,因此徐溫的威信越來越高。但張顥卻一直有怨氣,他覺得自己在廢主立幼事件中付出得比徐溫多,徐溫是撿了自己的便宜。所以張顥瞞著徐溫逼楊隆演下令派徐溫出任潤州,想自己一人把控朝政。楊隆演隻是個擺設,不敢不聽張顥的。
徐溫自然不會離開,於是就和嚴可求、駱知祥商議,徐知訓和徐知誥已經長大了,徐溫現在有意培養他們,所以有些事也叫上他們一起商議,一來讓他們了解朝局,二來也是鍛煉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徐知訓是個暴躁的性格,徐溫剛說完他就迫不及待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