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王繼位,徐張聯手殺楊渥(1 / 3)

楊行密去世後,徐溫遵照他的遺言輔佐楊渥做了新的吳王,此時楊渥十九歲。楊行密有六個兒子,楊渥是長子,但也是個紈絝子弟,楊行密其實並不看好他。楊行密晚年就派楊渥去宣州當觀察使,說是曆練他,其實準備將他排除在繼承人之外。但讓楊行密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病來的太快,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考慮到其他兒子都還小,楊行密斟酌再三隻能讓楊渥繼承王位,看來人生得早還真可以撿大便宜啊!

楊渥剛當上吳王的時候對徐溫很依賴,許多事務都交由徐溫處理。徐溫也確實是一個理政的好手,軍事上對楊氏掌兵權的舊部大加安撫,以免外部發生突變,而內部極力維護朝局的穩定,實現了朝政的平穩過度,但楊渥輕浮、玩世不恭的本性並沒有改變。有一天,徐溫正好遇見楊渥摟著侍女飲酒作樂,由於還在守孝期,徐溫對此感到很吃驚,他以為新吳王畢竟年輕,或許隻是一時興起,因此沒有說話就走了。但此後隔三差五就發現楊渥花天酒地、左摟右抱的,徐溫實在看不過去,說道:

“吳王如今在守孝期,朝中文武大臣知道了恐怕影響不好,吳王還是節製一下吧。”楊渥不以為然地說:“本王隻是喝點酒而已,又不做別的,你太多慮了吧!”徐溫見楊渥不聽,便沒有再說下去。

由於徐溫處理政務得當,財政充實,百姓安居樂業,朝中許多大臣和外麵帶兵的將領對他也慢慢認可,大小事都找徐溫商議。在徐溫、張翰的輔佐下,楊渥的吳王當得比較輕鬆順利,一切看似比較和諧。

楊渥喜歡遊山玩水,生活揮霍,徐溫對他這種行為總是反對,而楊渥性格又很任性,總覺得徐溫在身邊礙手礙腳,以托孤之臣的身份故意刁難自己,慢慢的楊渥對徐溫產生了不滿。而且他發現徐溫和張顥的權利越來越大,朝中很多事沒有經過他就執行下去了,自己快要被架空了,於是楊渥開始思考提拔自己的人,以限製和分化徐溫和張顥的權利。

楊渥第一個舉動就是想把宣州的三千兵調回廣陵,因為這三千兵是他在宣州做觀察使的親兵,將領朱思勍是他的心腹。徐溫知道後就對張顥說:

“看來吳王對我們開始不信任了,如果他把宣州三千兵調回廣陵,那我們的處境將很不好。”張顥是個武將,說話更直接,對徐溫說道:“不能讓他把兵調回,我們先下手為強。”

徐溫和張翰因受楊行密臨終托孤而掌管了淮南的權力,但也嚐到了權力的好處,體會到權力對人是多麼有吸引力。權力,就像熱戀中的戀人一般,一旦得到便一刻也不願分開。徐溫和張翰絕不會讓到手的權力輕易失去,於是徐溫搶先一步,以軍隊換防為名將那三千兵秘密調離駐地,然後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朱思勍,朱思勍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死前還大呼“冤枉”。楊渥知道這個事情後非常震驚,也非常憤怒,對徐溫恨之入骨,但也讓他下定了要擺脫徐溫,盡快自己掌權的決心。

三千兵雖然沒有調回,但楊渥也沒閑著,他采取的第二步行動就是在朝堂上安排自己的人參與政務。由於楊渥之前沒有處理政務的經曆,再加上他玩世不恭的性格,因此在識人用人上與徐溫沒法比。他提拔的都是些資質平平,隻會阿諛奉承的人,處理正事的能力很差,但總是喜歡與徐溫唱反調,甚至在朝堂上故意和徐溫吵架。徐溫知道這是楊渥有意而為,但還是告訴他這些人不可重用,可楊渥覺得很解氣,至少他們可以幹擾徐溫,不讓徐溫一人獨大。

楊渥喜歡騎馬外出遊玩,一到外邊就快馬飛奔,隨從在後麵跟不上,一會就找不著人了。徐溫知道後就對他說,“吳王應該謹慎些,怎可自己騎馬飛奔而扔下隨從,如今天下並不安寧,萬一有個閃失,我等擔當不起。”

楊渥對徐溫心存不滿,於是勃然大怒:“連玩都管著,你們要是不放心我,覺得我沒這個能力,那就殺了我,你們可以自己當這個吳王。”

“臣隻是為吳王安危著想,臣不敢。”徐溫緊張地說道。

“你不敢?是不敢殺我還是不敢當吳王?”楊渥憤怒的說道。

“臣惶恐,臣真的是為吳王安危著想,為淮南著想。”徐溫繼續解釋。

楊渥帶著氣走了,沒有再理徐溫。這時身邊隨從對楊渥說道:“徐溫什麼都要管,眼裏哪還有吳王啊!難道他想做第二個朱溫嗎?”

楊渥聽到朱溫二字,立即停了下來,嘴裏叨咕著:“徐溫,朱溫,哼,有意思,還真是兩個瘟神啊!”身邊人不知緣故,緊張的看著楊渥,楊渥嘴裏繼續叨咕著:“朱溫、徐溫,難道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