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墳山上的大油罐(一)(1 / 1)

在這座油庫山即墳山上,最大的一起靈異事件被近百人看到過,極具震撼力。至今問起那些健在的石油公司老人們,還被他們津津樂道。

那是剛建造油庫的時候,大院裏所有能看到的墳塚被遷走後,工人們開始平整場地。在平整的過程中有很多地勢略高的地方,當時沒見有墳,找平土壤時,推土機推著推著,又露出一具具油漆斑駁的棺材板子,工人們就接著遷移。後來他們在半山腰處,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安置一排油罐的地方,清理出長100米寬35米的平地。這塊平地是用儀器測量出來的,通過對那些墳坑的土石填埋後,絕對水平。因為這是放置危險品的地方,工程上要求比較高。

當時負責此項工作的工程師對著石油公司的領導們說:“光這塊地方我們就清出72個墳塚,可想而知這個大院裏一共遷移出多少老墳了。瞧你們選的這個好地方,也不怕冤鬼們找你們。”當然,他這話是開玩笑的。當時石油公司的一二把手(書記和經理)都是轉業軍人出身。那時候全社會的教育都是唯物論,經過大熔爐鍛煉過的革命戰士更加不信邪。他們也把這話當作玩笑聽聽罷了。工程照樣進行,誰都沒有在意。

油罐安置工程是按照兩個步驟一起進行的。他們從內地城市請來十幾位焊工師傅,這些師傅的技術水平遠遠超過我們當地那些焊製鐵大門、鐵爐子的師傅。焊接那些大油罐的鐵板材料都是從鄰近城市裏切割好後,由貨車運過來的。據說都是一點二公分的標準厚度。製作這種大罐的設計要求,當初是按照百年一用的行業標準來執行的:抗7.5級以下地震的破壞,山石滑坡碰不壞,人工大錘砸不壞。據說焊接每一塊鐵板時,都要由四個工人合力拚接,而這塊鐵板在四個工人的手中都是沉甸甸的,需要他們全力協助才能定好位。而每一個大罐,至少由上百塊這種標準的鐵板拚接而成。一個大油罐焊好後,幾十名工人同時發力,都奈何不了它。

另一個工程是由建築工人們以紅磚和水泥搭建放置大罐的底座。這種底座在同一距離內前後建造兩個,每個類似於下寬上窄的梯形,梯形上邊的中間部位向下凹成半圓形,大油罐就坐落進這半圓之中。這兩個工程同步進行。在差不多完工的時候,又從鄰近的大城市借調了兩輛吊車,這種吊車算是當時功率最大的那種型號了。

這個靈異事件就發生在吊車借來以後的大罐上麵。每一個大油罐的尺寸大小基本上都一樣,是圓頭圓腦的圓柱體造型。如果想把一個大罐放到底座上,必須由這兩輛大吊車同時運作,吊起油罐的兩頭,同時幾十號工人還在旁邊協助推搡著,一個油罐才緩緩的、慢慢地進入半圓形的底座槽中。

因為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半山坡上不大的平地間進行的,兩輛吊車司機又是第一次配合。從早晨開工到下午收工時,才有五個大油罐被穩穩地安置在基座上。那時還是夏天,這個安放油罐的工作是整個建庫工程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具有象征意義,所以在這一天,石油公司的上級領導、當地政府機關領導都有來參觀的。

這一天收工以後,六十多名工人回到工棚休息,油庫南門邊上那一排新建的辦公室裏當作工棚。看守油庫的兩名警衛員回到警衛室裏值班。這警衛室是個獨立的兩間小磚瓦房,這兩間磚瓦房與這些大油罐建於同一個庫區內,處於山腳西邊,距離這些油罐有八九十米。警衛室的門窗都正對著這些油罐,人在屋裏一抬頭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些罐體。

七十年代初期,我們這個縣城地廣人稀,旗裏人口還不到4萬,油庫山附近,方圓2裏地之內沒有一戶人家。大部分人不相信有人會跑到山上來偷盜,工人們都放心大膽地睡著。唯有剛剛當兵專業從事警衛工作的革命,責任感很強,時不時的還背著槍上山轉悠。這一晚,天氣晴朗,皓月當空,滿天的星鬥閃耀,微風不起,蟲鳴蟬噪。

第二天,天光放亮後,兩名警衛跑到工棚上忐忑不安地問這些工人們:昨晚為什麼把那幾個大油罐挪下來了?工人們說沒有啊,為何要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呢?他們一邊爭論一邊來到旁邊的庫區。放眼一看,傻眼了:昨天費勁千辛萬苦安置上的五個大油罐全部躺在底座下,躺在每一個底座之間的土地上,而且是一律靠在安置過的底座左邊。像列隊士兵等待檢閱般整齊地排成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