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評審四(2 / 2)

在盧颺以前那個時代的小時候,經濟還不很發達,若是城裏的磚房拆遷,一些農村地區的百姓便去撿那些廢棄的磚頭,農村壘個院牆,蓋個豬圈什麼的,那磚頭還能用。

盧颺小時候也隨父母去過,當時最煩的就是那種幾個磚頭用水泥砂漿粘連在一起的大塊,根本就弄不開,即使大人拿瓦刀,也得砍上半天,還震得手老疼。

若是中間有鋼筋,那基本就要了老命了,但鋼筋還能賣錢,費勁也得弄開,所以長幹這活的人,自是知道那鋼筋混凝土的威力。

‘唉,力學知識的普及任重道遠啊。’

盧颺心中感歎兩句,但州衙前的劉啟年卻一臉嘚瑟的看著那兩個衙役,似是在看人耍猴,但是忘了自己前幾日也是那猴。

不過再看趙師爺,這讀書人倒是有涵養的多,他自是知道這樣掰是徒勞無功的,但卻不上來製止,仍然麵無表情的看著這一切,麵上無喜也無悲。

“咳,咳。”

李憲也注意到了趙師爺的死人臉,卻似發現了什麼,輕咳兩聲,揮手示意那兩個衙役下去。

‘事情已經很明顯了,這便是那宋雲霄的殺手鐧,而且不出意外的話,這水泥的成本應該要比那糯米泥漿低得多。’

李憲是個聰明人,已然洞穿了這一切。

結局雖然已經很明顯了,但該走的程序依然要走,於是在李憲的主持下,建築質量的評審還是按步驟開始了。

古代也是有質量管理的,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出自《周禮》一書中的《考工記》則是工業規範和質量管理最早的著作,其中便有建築的規範和檢驗質量標準的記載。

待到明王朝,更是將這其中的規範發揮到了極致。

朱元璋是一個及其注重規則的人,恨不得將各行各業都設立規範,大家世世代代各司其職才好。比如各類匠戶的設立,便是他這一思想的外在表現。

而且對於建築質量,朱元璋還創新性的建立了質量追溯製,在修建南京城牆時便製定了“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的製度。

哪裏出了問題,一查便知道當時是誰提供的物料,誰施工的,誰監理的,而且事問題嚴重程度,或者罰俸降職,或者廷杖流放,或者充軍殺頭,全都規範的明明白白的。

而且根本不給你扯皮的機會,全都是連帶責任,隻要一個環節出事,這條鏈上相關的各方全都跑不了。

什麼季節因素、幹濕交替、過往車輛不均勻導致重心偏移等等奇葩理由,統統不管用,出了問題就得治罪,狡辯罪加一等。

如此嚴格的質量管理,才造就了六百多年後,南京城的京城牆依然完好無損的保留了下來,也是盧颺那個時代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城牆。

當然,受益於老朱嚴格的質量管理製度,盧颺那個時代還有明長城這一世界奇觀,供後人遊覽憑吊觀賞。

盧颺便去過多次,而且不止在一塊磚上發現過工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