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覺得盧颺故弄玄虛,頓時便想對盧颺口誅筆伐,但隨後盧颺的一句話,卻又讓幾人陷入沉思。
“所謂一國,便是一群人結成一個利益整體,然後對抗共同的敵人,最終形成組織,來維持這群人的利益。”
盧颺本想說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工具,但考慮到上來就跟這些人談階級,他們肯定也理解不了,隻能解釋成這樣了。
這些都是大名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之一,盧颺說的樸素,他們多少也理解了一些,但是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敵人是誰?利益整體是誰?或許他們跟盧颺想的並不一樣。
不過他們理解了國家的產生便可以了,至於理解成什麼樣子,並不妨礙盧颺解釋國家需要治理成本的概念。
“一國產生之後,便要對國家進行治理,要維護利益整體的利益,這些都需要成本。”
理解了國家的概念後,其他人理解其治國的概念則更容易一些了。
“少卿所言,就是打天下和治天下吧?”
孫傳庭說的透徹。
見孫傳庭說到了點子上,盧颺對其點了點頭,接著又道:“伯雅說的對,打天下就是建國,就是一群人結合起來,反抗暴政,組成新的利益共同體,治天下則是如何組織管理好這個利益共同體,而管理這個利益共同體,也是需要成本的。”
盧颺抽絲剝繭,漸漸說到了關鍵之處。
“比如靠誰去管理,我大明自太祖起開科取士,管理大明靠的便是你我這樣的讀書人,當然,我們若想真正躋身其中,還得中了進士才行。”
盧颺結合實際,幾人聽得便都與有榮焉,也覺得盧颺說的更有道理一些。
“然後還需要軍隊,需要抵禦外敵入侵,還需要有衙役,維護地方治安,保證百姓能在一國中活的安全,其他的還有各地的驛站,養濟院,形形色色的衙門,都在治國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見眾人頻頻點頭,盧颺便又話鋒一轉,接著又道:“但這些都是需要有成本的,官員的俸祿,軍隊的糧餉,各個衙門的開支,這些都需要銀子和糧食。”
盧颺說到了銀子,其餘幾人知道他快要轉到稅監的問題上來了,便聚精會神等著盧颺的高論。
“我大明維持朝廷軍隊運轉的銀錢和糧食從何而來,各位應該很清楚,主要就是夏賦、秋賦,各地鈔關的稅銀,還有鹽課和茶課也能幫襯一些,但主要是夏賦和秋賦。”
“而夏賦和秋賦主要是誰在繳納,不是富可敵國的商人,也不是你我這樣可以免賦的讀書人,而是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農民,如今大明的農民生活的如何?諸位肯定清楚。”
“江南之地的百姓我不敢說,但其他地方農民的日子,用饑寒交迫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吧。”
錢敬忠這些人並不是五穀不分的書呆子,對於此時農民的困苦也多少知道一些。
“但咱大明要維持統治,各地官員吏員的俸祿得發,軍隊的糧餉得發,賑災治河糧也得有,這些誰出?再給幾乎已經一無所有的農民身上攤派?那咱大明與蒙元又有何異,沒準還會出個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