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何為國(二)(2 / 2)

盧颺這句話說的很尖銳了,其他人對視一眼,皆麵麵相覷。

“所以陛下派內臣去各地做稅監收礦稅、鹽茶課稅和商稅?”

與聰明人交流就是這般簡單,幾人很快便明白了盧颺的意思。

“正是如此,陛下身處天下中心,一天處理多少事,對於當今大明的處境肯定比你我清楚,農民困苦,已不能再加稅,但大明要維持統治,處處都需要銀子。”

“而如今天下誰最有錢?”

盧颺說到這裏,拿眼睛瞟了瞟吳國禎,又指了指自己,隨後才道:“那便是吳胖子這樣的商人。”

吳國禎早就知道盧颺要說自己,雖然不情願,但盧颺說的在理,他也沒法反駁,相比於錢敬忠、楊文嶽等人,他卻是算是有錢人。

而且盧颺絲毫也不避諱自己行商的身份,順帶著將自己也賣了,吳國禎更是沒話可說。

“大明建國之初,農民、商人、甚至一些士紳和元朝的官員,都受蒙元暴政壓迫,大家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反抗蒙元,最後組成一國,其中出力最大的便是農民。”

“而如今,在咱大明,商人、士紳、官員幾乎是不納稅的,而當初建國中出力最大的農民則承擔了幾乎全部的賦稅和勞役,而且有越來越重的趨勢。”

“如此下去,之前一同推翻蒙元的利益整體便會分裂,當然如今已經開始分裂了,而一國的基礎便是一個利益整體的集合,如今集合已經破裂,那國也將不國了。”

聽了盧颺這番話,眾人已是目瞪口呆,如此論調跟他們這輩子受到的各種儒家教育完全不同,之前可是從來沒有人將農民這個大明最大的群體正眼來瞧的。

在這些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眼中,農民皆是工具人,是愚昧無知的,是需要他們這些士大夫來教育的,所謂“承天牧民”便是這種思想的代表。

如今盧颺將農民這個群體提到了與士紳官員一樣的高度,頗讓他們感到新奇。

“少卿是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嗎?”

楊文嶽從孟子的思想中找到了盧颺這種觀念的理論依據。

“是也不是,亞聖所說的民為重是讓君主以仁治國,善待百姓,在亞聖眼裏,民依舊是需要君主來統治的,而我所說的民卻不是如此。”

說到這裏,盧颺掃視了幾人一眼,接著便說出了那句抄襲來的至理名言:“在我眼中,民才是曆史的締造者。”

盧颺這句話說的平淡,但卻是振聾發聵,以至於多年之後,當幾人接受采訪時皆言,自己思想啟蒙的日子是在一個冬夜。

於是,在這個平平無奇的冬夜,錢敬忠、楊文嶽、孫傳庭和吳國禎聽到了此生以來最為奇怪的新思想,而這個冬夜裏的新思想也深深的影響了他們以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