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與那些世家的文人不同,這些朱姓宗室即使中了進士前途也是堪憂,畢竟皇帝不會喜歡一個朱姓藩王家的士子整日站在朝堂上跟自己爭論國家政策。
甚至即使不入朝堂不入內閣,外放一個知縣、知府,皇帝也是不許的,萬一要是領著治下臣民造反,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更惹天下人恥笑了。
裏外不討好,所以,政策施行三十年來,朱姓宗室們對於參加科舉沒什麼興趣,隻有個別不想混吃等死的宗室子弟,才來試上一試。
於是便有了朱美臣這號人,此人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檳的子嗣,朱祐檳是成化皇帝朱見深的第六個兒子,成年後被封在江西建昌府。
在明代,江西可是文風鼎盛之地,一點不亞於江南,所謂“進士多吉水”,吉水便是江西的。
而朱美臣的老爹便是朱祐檳的第三個兒子,後來不斷分封,到了朱美臣這裏,隻撈到一個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是宗室裏最低的爵位,不過明朝宗室有個優點,便是到奉國中尉便不再分封,也就是說無論朱美臣生幾個兒女,大家都是奉國中尉。
明初,奉國中尉每年的俸祿是二百石,其中一半本色(實打實的的米糧),一半折色(明朝寶鈔)。
在明初,這可是相當豐厚的薪水,而且當時的寶鈔還沒有貶值多少,所以按照一兩銀子一石米的價值來算,足足二百兩銀子,即使寶鈔折色,一百五十兩銀子還是有的。
就江西那個地方的消費水平,一百五十兩銀子足夠十個小康之家一年的花銷。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對他的子孫可是真的非常好,當然對於負擔這些社會蛀蟲的老百姓聞言,那便是不友好了。
不過到了明朝中期以後,朝庭財政越來越緊張,但因為奉國中尉一年二百石的俸祿是太祖定的,怕這些宗室鬧事,曆代皇帝也不敢減少,隻能硬撐著。
不過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可是大明有名的厚黑皇帝,二百石的俸祿不變,但本色和折色比例卻給改成了四比六,而且這時候的大明寶鈔基本與廢紙無異。
於是奉國中尉的俸祿實際就成了八十石,與明初相比,幾乎少了一半,但即使是八十石,供養這些奉國中尉們衣食無憂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所以即使大明立國二百多年,絕大部分宗室都到了最低的奉國中尉,靠著這一年八十石的俸祿,也可以達到中等地主的生活水平,便沒幾人費心思去參加科舉。
不過這朱美臣自然不是一般人,少年時便喜愛讀書,所謂三歲識千字、五歲誦唐詩、七歲能作對、十歲能吟詩,說得便是這類人,成年後的朱美臣猶善詩詞。
而且朱美臣也算生的其時,正趕上萬曆皇帝放開宗室的科舉政策,於是在二十歲那年中了秀才,三十歲那年中舉,三十一歲中得萬曆三十五年的進士,而且是屈尊榜眼。
本來朱姓宗室裏好不容易出個進士,萬曆皇帝當時是點了狀元的,但是當時的內閣大臣於慎行、葉向高等人極力反對,這才將其降為榜眼。
為了樹立典型,萬曆皇帝對於自己的這個遠房親戚可是非常喜愛的,朱美臣中了進士之後,便進了翰林院。
而且沒幾年便升到了工部右侍郎,五年時間,從七品到正三品,可謂是一年一升也不為過。
不過到了工部右侍郎,朱美臣的為官之路似乎便到頭了,從萬曆四十年到四十五年,這五年便再也沒有動過了。
朱美臣自己也知道,因為出身宗室的緣故,自己未來將升無可升了,而且更不會外放,所以在仕途上,朱美臣便徹底放棄了。
雖然是工部右侍郎,但朱美臣卻基本不去上班,滿朝官員都知道朱美臣的這個情況,也都不予過問。
朱美臣不上班,同僚們因為他宗室的身份,來往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