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麵聖(一)(1 / 3)

見幾人不解,盧颺隨後解釋道。

“老師,這書坊書本的定價也是有章程的,咱雖然不圖賺錢,但也不能將價格壓得太低,短時間來看,確實是買書的收益,但長久來看,卻不利於書本行業的發展。”

劉宗周聞言一頭霧水,心道:書本降價了不是好事嗎,怎麼久了卻成了壞事了。

一旁的張正陽和範景逸也都沒有經過商,對於盧颺這看似奇葩的論調也是不明白。

盧颺見幾人還不明白,便給他們普及一下那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不知各位老師留心過沒有,目前咱京城書本售賣的價格基本都差不多,即使印刷質量不同,但相差也就幾文錢的事,同樣的一本書城南和城北的價格是沒有超過十文錢的,諸位老師可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劉祭酒幾人自然不知道這其中的關竅,盧颺便接著說下去。

“道理很簡單,你買貴了,士子們不會來你這裏買,你賣便宜了,那自家盈利就少了,所以根據印刷成本和士子們的可接受程度,這書本的價格,便是這樣博弈來的。”

盧颺盡量說的簡單,但張正陽卻依然沒聽懂。

“那我就不想掙錢,把書本的價格定的低低的,也沒人管我啊,為嘛還會對書本行業有影響呢。”

張正陽這個問題算是問到點子上了,盧颺聞言接著道。

“咱不為掙錢,可以將書價定的很低,於是京城士子都來咱這裏買書,甚至京畿周邊的士子也會來,其他書店便每人去了,撐不下去,他們自然就關門了。”

這句話很好理解,競爭不過自然要關門了唄,這也沒啥好說的。

“但是,諸位老師想過沒有,就靠咱這印刷社,能供應京師所有士子的需求嗎?”

京師作為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而且又是大明的政治中心士子又多,再加上京城的各級官吏,喜好看書寫字的應該不下十萬。

按每人每年五本書計算,這京師每年書籍的市場差不多便有五十萬。

此時不是後世,電子機器印刷,一夜之間便能印刷幾十萬份報紙。

這時代的書本都是活字和雕版印刷,都是需要刻版的,即使國子監印刷社再發展壯大,也沒法獨自吃下這京師的印刷市場。

劉宗周幾人雖然不懂經商,但是算學還好,粗略估算一下,便知道單憑國子監一己之力想要給全京城的士子供應書籍那是不可能的。

“少卿的意思是,咱們若是壓價,短期內會把京師的其他書商擠垮,但是咱們又不能滿足京城士子購買書本的需要,所以反而耽誤了京城士子買書?”

盧颺聞言,心中鬆了一口氣,心道,可算是明白了。

這幾人沒有受過市場經濟的洗禮,能明白有效競爭的好處也不容易。

“老師說的極是,而且若京城隻有咱國子監一家印書,那咱家印書肯定有咱家的偏好,若是咱家光印四書五經,那想看話本的人可就抓瞎了,師母想看《西廂記》,老師也沒處幫她買去了。”

盧颺說的揶揄,劉宗周幾人也是哈哈大笑。

明朝小說文化極其繁榮,深受百姓喜愛,不僅有話本市場,連帶著說書的、演戲的也極其受百姓歡迎。

特別是在京城這種大城市,話本和戲曲也極大的豐富了市井文化,甚至在邸報之外,還有幾家載時局和話本的抄報,盧颺便買過幾次。

那抄報不僅有從朝廷邸報上抄來的官文,還有一些話本連載,民間故事等等,而且采用活字印刷,差不多是五日一期,已經有了現代報紙的雛形。

除此之外,在盧颺來到明朝京師後,盧颺還見過許多現代行業的影子,比如外賣業,此時也已經有了。

若是家中來的人比較多,主人來不及做飯,便會讓酒樓送一桌宴席過來。

還有早期的作坊式工廠,在京郊便有不少織布作坊,比較大的作坊用工已經達到數百人之多,此時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職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