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歸鄉閑話(1 / 3)

萬曆四十五年四月末,國子監中的氣氛猛然緊張了起來,要進行一年一度的學業評定考試了。

每年的五月,國子監要放近兩個月的麥假,不少監生選擇這個時間回家探親。

古代農業社會,夏糧收獲是最為重要的事情,所以這個時節,不光是國子監放假,來縣鄉的村學社學也全都放假,整個朝廷工作重心也轉移到夏糧收獲和稅收清繳上麵來了。

但在這之前,國子監還要舉行一年中最為重要的考試,學業評定考試。

因為這次考試的成績直接決定著監生是否可以升到上一級的學堂中讀書,所以監生們都很重視。

另外,這次考試結束後還有兩個月的長假,監生們緊張之餘還有一絲期待。

國子監的監生大多都有秀才功名,所以這次考試便完全按照順天府鄉試的標準來舉行,也是考三場。

第一場考四書五經作八股文章,第二場考製敕誥判等應用文章,第三場則是考策問。

試題是由劉宗周一人出了,考試當天宣布題目,除了劉宗周也沒人知曉,甚至比鄉試還要公正。

因為考試就在國子監中,沒有了進場出場的麻煩,所以時間上就節省了不少。

三場考試一共考了五天,每兩場考試中間間隔一天,等到四月二十九日這天最後一場策論考完,國子監立時沸騰了。

一些家境尚好的外地國子監生紛紛開始打包行李,準備明日一早便踏上回鄉之路。

這個時代的人鄉土情結特別嚴重,甚至一些朝廷高官,告老之後都選擇回鄉居住,所以客居京城一年之後,大部分外地的監生都選擇回鄉。

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回鄉也需要一筆不菲的費用,所以在往年,一些家境不好的監生便隻能看別人回鄉探望父母妻兒兄弟姐妹。

但今年不同了,國子監印書社運營了一個多月,如今已經有了收入,因為國子監中藏書眾多,有不少都是孤本,所以印刷出來之後,賣的非常好。

國子監有了收入,又恰逢麥假,於是便給國子監中家境較差的監生一人發了十兩銀子的路費,有了這十兩銀子,即使離京師最遠的甘肅監生,往返一趟還能有剩餘。

盧颺自然也是要回家的,自從去年六月離家,如今快有一年了,對於盧氏夫婦,盧颺還是非常想念的。

考完試之後的第二天,盧颺去拜別了劉宗周,又與幾位同窗好友作別,便踏上了歸家之路。

因為孫傳庭和吳國禎都是山西人,三人都是西行,便結伴一起走。

盧颺這次回家沒有帶吳香和雲舒,讓二人作伴留在京師中,為了保證安全,二人皆住進了京郊的莊子裏去。

五月初二日,盧颺、孫傳庭、吳國禎和楊文嶽、錢敬忠在京師西郊分別,盧颺和孫、吳二人往西去,而楊文嶽則是向南,先走京杭大運河到南京,然後再沿長江西去,直取巴蜀。

楊文嶽的路途雖遠,但因為皆是水路,不僅速度快,而且相對來說也要舒適的多,所以說水道在古代便是高速公路了。

隋煬帝雖然苛民嚴重,但開鑿京杭大運河的功績卻是不容磨滅的,有了京杭運河,北方和南方的聯係便更加密切了,對於後世的百姓也確實得了方便。

相比於楊文嶽坐船的優哉遊哉,盧颺幾個便難受多了,騎馬太曬,坐馬車太顛簸,走路則太累,不過綜合考量之後,三人還是決定坐馬車。

當然盧颺也帶了自己的馬,坐車坐累了,還可以騎馬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孫傳庭出身軍戶,自然會騎馬,但吳國禎便不行了,他家雖然富裕,但吳國禎此人生性慵懶,這麼多年也沒有學會騎馬,便隻能坐馬車。

三人邊走邊聊,一路上,盧颺給孫傳庭講了不少自己關於朝廷大政的一些看法,聽得孫傳庭和吳國禎連連驚奇。

盧颺知道社會治理的各種模式,也清楚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所要適應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