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歸鄉宴飲(2 / 3)

此時雖然天色有些晚了,但是秀才公家裏人吩咐了,正叔便領著穆叔和大石頭趕著牛車到鎮上去買東西。

盧颺這時才知道家裏竟然也買了牛,而且還不止一頭,一下子買了兩頭,一頭耕地,一頭拉車。

盧颺記得之前村裏就隻有兩頭牛,農忙時都得排隊借牛耕種,這牛還是官府給的,村裏每戶則承擔飼料錢,一直在叔祖家中養著。

這便是明初時朱元璋定的耕牛法,古代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但卻不是家家戶戶都能養得起的,朱元璋便想了一個兩全辦法,讓官府出錢購牛,然後養在村裏的甲長那裏。

村裏人負責提供草料錢,農忙時,村裏人便能輪著借用,好不誤農時。

明初時,政治清明,賦稅很輕,一甲十戶,可以養三頭牛的,但到了晚明,人都要吃不飽飯,養牛就更難了,一甲便隻有一頭牛了,有的甚至連一頭牛都養不起。

盧家窪因為是一個大宗族式的村莊,又在山裏麵,相對閉塞一些,鄉親之間也比較和睦,所以二十戶人家,還能養得起兩頭牛。

壯丁們多下些力氣,這兩頭牛倒也勉強夠用。

盧颺此時想起這事來,不僅覺得朱元璋還真是一個明君,特別是他從底層而來,最是知道民間疾苦,當了皇帝之後,出台的好多政策都是惠民的。

不過盧颺此時中了秀才,家裏也發了財,便一下子買了兩頭牛,如此村裏人耕種,這牛便是夠用了。

正叔領著穆叔和大石頭趕著牛車采購去了,而盧正妻子和秋菊則領著一些婦人開始和麵蒸饅頭。

有饅頭有肉,這在村裏便是過年才有的好日子了。

鄉下沒有宵禁這一說,今日天氣晴朗,雖是初月,但也明亮許多,其餘沒事的人便跟著盧颺父子聚在院中,一起納涼侃大山。

孫傳庭和吳國禎一個出自官宦之家,一個出自商賈之家,如盧家窪這般的鄉趣他們之前也沒有體會過。

之前,村裏人得知孫傳庭和吳國禎也都是秀才公,心裏還有些怯意,但隨後見二人隨和,便也聚在一起,聽兩人講外麵的世界。

大明朝因為交通不便,又有路引這一弊端的限製,普通人很少出門,農閑時多是去鎮上逛逛,找找活計,采買些生活用品,去趟縣城便是了不得了。

不過在盧颺中秀才之後,因為盧滿倉和升叔一家常常往返州城和村裏,便帶來了很多外麵的信息。

除此之外,州城的建築隊和鎮上的水泥窯,也從村裏招了幾個壯丁幹活,所以去過州城的人如今也不少了。

其實這便是村裏人有個讀書人的好處,雖然投獻這種好事不是所有人都能撈得到,但是大明朝的秀才公多少家裏都會做些生意,村裏人人頭熟,用著放心,便也能村裏人謀些活計。

現代社會人都是現實,其實古代人也差不多,給別人能帶來一些好處,別人就會敬重你,這便是秀才公在四裏八村受人敬重的原因。

村裏人對州城了解一些了,但是對於京師卻不很了解,於是此時,便有不少人問孫傳庭和吳國禎京師的一些事。

比如:皇宮是什麼樣的,有沒有他們盧家窪大,皇帝長啥樣,是不是像神仙一樣高大,還有皇帝每天吃啥,有多少老婆,更有甚者也有問皇帝種地是不是用金鋤頭的。

孫傳庭和吳國禎一開始還一本正經的跟村民說皇宮的事,什麼皇宮有幾大殿啊,有多少門啊,每個大殿有多大啊,能住多人少啊等等,把個村民震得一愣一愣的。

盧颺來到明朝以後,便也了解故宮的宏偉了,前世他也遊覽過故宮多次,但卻沒有這樣的震撼。

因為在盧颺那個後世,他上班的大樓都有一百多米高,能容納上萬人同時辦公,而且這樣高樓大廈在眾多城市中不勝枚舉。

看多了高樓大廈,再去看故宮,自然也沒有那麼震撼了,而且後世的故宮遠沒有明代這麼大,盧颺簡單對比了一下,覺得後世的故宮比明代這個,至少少了一多半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