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這一生其實很孤獨,幼時便做了皇帝,雖然那時那還是一個小孩子,但別人都把他當做皇帝來看,連個能說知心話的玩伴也沒有。
等到親政之後,便更沒有人敢跟他將心理話了,而他心中的鬱結更是無人吐露,因為鄭貴妃也牽扯到國本之爭中,這些心中的煩悶,他更是不能說了。
此時對於盧颺,卻是可以放開了說,一來盧颺年少,兩人年齡差距頗大,朱翊鈞對盧颺生不起防備之心,二來盧颺又不是朝廷中的人,沒有利益牽扯,說說也是無妨。
“唉,朕明白的有些晚了。”
朱翊鈞又開啟了完美主義者的後悔模式,又開始自怨自艾了。
“陛下,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陛下正值壯年,這之前的事都已經過去了,做好以後的事才是要務。”
盧颺趁熱打鐵,想讓朱翊鈞這種完美主義者不要再糾結往事,重新開始,畢竟大明已經就要到了緊要的關頭,按照原本曆史上的規律,接下來的三個皇帝都不咋地,所以這大明的改革得在萬曆年間就得開始。
“朕已過了天命之年,太子、福王又皆不是明君之相,以後的事,朕還能再撐幾年。”
完美主義者的另一個對立麵就是一旦覺得自己生命中有了瑕疵,便會自暴自棄,如今萬曆皇帝便是這樣的症狀。
“陛下多慮了,您才五十多歲,隻要做好養生,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再說了,兒子輩不好,不是還有孫子輩嘛,成祖帝有好聖孫,您也有啊。”
盧颺觀大明晚期的朝局,其中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從泰昌皇帝、天啟皇帝再到崇禎皇帝,沒有一人接受過正統的皇家教育。
而且除了泰昌皇帝之外,天啟和崇禎都是十幾歲的少年皇帝,心性還不成熟,上來還都是要麵對棘手的朝局,這無疑對兩人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如今盧颺想要做的,就是讓萬曆皇帝好好培養培養幾個孫子,他那倆兒子已經讓他給養廢了,這孫子還是有一定機會的。
“少卿的意思是?”
大明好聖孫的典故說的成祖朱棣,當時朱棣有三個兒子,老大朱高熾性格太麵,跟一生戎馬的朱棣有些不搭,朱棣比較喜歡二皇子漢王朱高煦,但是朝臣反對,因為立嫡立長乃是封建王朝的基礎。
當時為著皇位之事,朝堂上沒少爭鬥,讓朱棣很是頭疼,當時內閣大臣有一個叫楊士奇的,便對朱棣說,太子雖然性格軟弱,但是卻生了一個好兒子朱瞻基,能文能武,有成祖之風,乃是大明好聖孫。
朱瞻基也確實能力夠強,跟朱棣一樣,也是能文能武,朱棣也很喜歡這個長孫,於是便在皇位傳承上下定了決心,直接冊封了皇太孫,意思已經非常明顯了,此後大明朝堂便再無波瀾。
而此時的大明皇位傳承跟成祖那時候也有些相似,皆是兒子輩不行,孫子輩還算有救。
朱翊鈞稍微一想,便也了然,接著又道:“少卿是要朕培養皇太孫?”
“正是,若是陛下能為大明再培養一位好聖孫,那上可對祖宗宗廟,下可對黎民百姓,都算有了交代了。”
朱翊鈞聞言,扶須半珦又道:“那少卿之言,太子的幾個兒子,可勘大任否?福王的兒子中間,又有哪個較為賢能”
盧颺聞言,差點一口血噴出來,都這時候了,朱翊鈞這個傻叉還想著福王,非得整的大明爆發一場內鬥才好嘛。
“陛下,大明經不起折騰了。”
盧颺隻能這般勸諫,希望朱翊鈞能收手,好好培養一下朱由校和朱由檢,至於福王那邊,可別節外生枝了。
而且對於朱由檢的這幾個兒子和幾個孫子誰最適合當皇帝,盧颺最有發言權。
就曆史上來看,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朱由崧和朱由榔都做過皇帝,這其中朱常洛是朱翊鈞的兒子,其他的都是朱翊鈞的親孫子。
所以若說大明最牛的皇帝爺爺那便是朱翊鈞,自己的四個親孫子都當過大明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