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送禮(2 / 3)

這其中,朱由校和朱由檢是太子的兒子,朱由崧是福王的兒子,朱由榔則是桂王朱常瀛的兒子。

朱翊鈞當初因為立太子的事搞得幾個兒子很不愉快,不過後來這幾個兒子的兒子都當上了大明的皇帝,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合。

但是這種巧合對於大明來說卻是災難,儲君不穩,朝堂不穩;朝堂不穩,天下不穩;天下不穩,黎民遭殃。

朱翊鈞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完美主義者太好糾結,雖然知道這樣做不好,但還是會耿耿於懷,所以經盧颺提醒後,朱翊鈞便也不再想福王的事。

但是對於太子的幾個兒子,朱翊鈞卻也犯了愁,因為太子母親的關係,朱翊鈞都沒怎麼關心過太子,更別說太子的兒子了。

隻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朱翊鈞見過那幾個孫子一麵,平時都不怎麼來往的。

“少卿,你說太子的這個幾個兒子,有沒有明君之相。”

朱翊鈞剛問出口,便又笑了笑,因為他知道問了也是白問,他自己都了解自己的孫子,這盧颺又如何知道。

不過他這還是真問對人了,盧颺還真是知道,就朱翊鈞以後的大明皇帝來說,矮子裏麵拔將軍,還就是朱由校最靠譜了。

無論是從充盈國庫,還是遼東戰事方麵,朱由校還算是能撐得住的。

但是這事,他也不能明著說,若是直接說朱由校更靠譜,朱翊鈞肯定有疑慮,所以盧颺想了想又道:“陛下,您沒得選。”

盧颺雖然沒點名,但其實已經有所指了,這大明就一個太子,這太子就一個長子,不是朱由校又能是誰呢。

不過這話朱翊鈞聽起來就舒服一些了,就跟立太子一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他之前想過改變,卻被揍得頭破血流。

“朱由校這孩子倒是個好孩子,我卻是關心的少了。”

朱翊鈞喃喃自語,顯然是聽進去了盧颺的意見。

有了今後的奮鬥目標,朱翊鈞感覺身上又有了年輕時的那種壓力和精氣神,就如同當年他想要中興大明一樣,如今他要為大明再培養一個好聖孫。

陪著朱翊鈞回房間的路上,盧颺暗暗琢磨,這麼大的人情,如何能讓太子和朱由校那小子知道呢,做好事不留名可不是盧颺的作風。

第二日,吃完早晚,盧颺陪著朱翊鈞去了附近的農田,看了新式的打井之法,盧家莊附近的這片麥田,是最早用上井水澆灌了的,所以雖然如今天依然很旱,但是麥子的長勢卻非常喜人,已經有了豐收之相。

此時正是三月份,小麥已經長到了人的小腿處,春風拂過,麥禾翻滾,朱翊鈞心中甚是舒暢。

“打井之法要盡快在推廣,京畿推廣完了,就往西北、山東和中都之地推廣,這些地方都是缺水的地方,若是有了這井水灌溉,以後就不怕旱災了。”

朱翊鈞跟後麵跟著的一個太監說道,那個太監便拿著筆記了下來,等到回京之後,便著內閣辦理。

朱翊鈞接著又對盧颺說道:“朕要在你這裏選一些會打井的人,然後給他們封個九品的吏員,讓他們去各個縣裏推廣打井之法,你這裏會打井的有多少人?”

盧颺想了想回道:“小子這些日子培訓了一些人,還有一些從京畿之地前來學習的外地人,加起來差不多有個五六十,若是一個縣一個的話,差不多京畿之地也能滿足了,但是其他地區若是推廣的話,人手卻是不夠的。”

“沒事,如今京畿旱得厲害,就先急著京畿,等這邊旱情緩解了,再讓這些人去山東西北和中都之地去教授打井之法。”

被盧颺開導了一番,朱翊鈞幹事創業的精神頭又有了,於是也開始關心農事了。

“這少卿是個好孩子,之前國泰和常洵的事也不是他的本意,你就別跟他一般計較了。”

鄭貴妃此時也跟著朱翊鈞出來踏青,朱翊鈞有心緩和兩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