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看榜(1 / 3)

駱思恭久在錦衣衛,軍隊裏自然也有錦衣衛坐探,對於明軍目前的狀況,駱思恭了解的也很清楚。

雖然他不知道盧颺從哪裏知曉的明軍情況,但也不得不承認,盧颺說的很對,二十年沒打仗,如今的明軍已經不是後戚家軍時代的那支部隊了。

盧颺見駱思恭不語,便又接著說道。

“與草原還有個不同,那便是遼東多山,行軍更是艱難,山高林密,迷路也常事,各路大軍之間的溝通也是困難,若是建奴圍城打援,那幾路大軍便全交代在遼東雪原之上了。”

駱思恭本來就被盧颺懟的一肚子火氣,此時見盧颺還不住嘴,頓時控製不住火氣,啪的一拍桌子,大聲吼道。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說怎麼才行?”

盧颺被駱思恭突然的暴起也嚇了一跳,定了定心神,端起茶水給駱思恭倒了一杯茶水。

“伯父別生氣,明軍如今的狀況也不是一天兩天,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也,小侄也是為了遼東數十萬將士的性命著想,為了大明的國運著想,隻有戰前將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考慮清楚了,真打起仗來才會有的放矢。

世人都說,名將都是未慮勝先慮敗,隻有將可能失敗的地方都避免了,才會取得勝利,即使贏不了,也不至於輸得太慘,畢竟哪有什麼料敵於先,隻不過是料敵從寬罷了。”

盧颺隨手給自己倒上茶水,隨後打開折扇一邊搖一邊說,頗有點諸葛孔明的意思。

“那你說這仗該怎麼打?”

駱思恭重重的放下茶盞,轉而盯著盧颺。

“伯父既然問小侄,那小侄便說了。”說道這裏,盧颺頓了頓,接著語出驚人:“小侄以為,這仗怎麼打也贏不了。”

駱思恭正準備聽盧颺的高論,沒想到卻等來這樣的一個結果。

“此仗,我大明集結二十萬兵力,其實能戰之士也就十萬,兵器甲胄不足,糧草車馬不足,又在山地作戰,地形不熟,且兵士數十年未有大戰,不少軍士都是第一次上戰場,單兵戰鬥力不足。

反觀建奴,常備兵力就有六萬之巨,且自萬曆十一年起,老奴便轉戰在白雲黑水之間,橫掃周圍女真部落,一年不曾停歇,手下皆是百戰之士,又創八旗製度,且老奴已於萬曆四十四年,立國稱汗,在國內搞全民皆兵,士氣旺盛,非大明十萬軍士能抵擋也,無論從哪方麵講,我大明此仗都難以取勝。”

盧颺分析了一番利弊,覺得大明此時對後金用兵還真不是一個好時機,建奴氣勢已成,且正在上升期,而大明又非明初太祖成祖那種國力強盛的時候,財政困乏,難以征調全國軍士並其功於一役,加之兵士懈怠,單兵戰鬥力不足,就算有盧颺這個未卜先知在,大明這一仗也是難以取勝。

“那照你這麼說,這一仗不打了?”

駱思恭經曆過明軍抗倭援朝,所謂當局者迷,對於大明如今的頹勢,並沒有很清楚的認識。

“可以打,但是想贏很難,小侄以為若是要打好這一仗,先是要在這集結起來的二十萬兵馬中裁撤老弱,將那些各隊臨時抓來壯丁剔除,隻留精銳,那些人不僅不能打仗,一遇到硬仗,還容易引發營嘯,而且還浪費國家的糧食,有還不如沒有。”

盧颺剛說完,駱思恭便先反對了。

“你這是不當官不主事,你以為裁撤老弱容易呢,那些兵頭就指著這些老弱吃空餉呢,你說裁撤老弱,無異於斷人財路,此策不可行。”

盧颺也知道這計策很難,但是他又不是兵部的官員,隻管出主意罷了,至於辦不辦,那是朝廷官員的事,對駱思恭的說辭,盧颺也不爭辯,轉而說第二點。

“六路合兩路,分前後軍,步步為營,不貪功冒進,穩紮穩打,不給建奴可乘之機,兩路始終保持一日的路程,前軍負責拖住建奴,後軍及時壓上,要與建奴打硬仗,最後即使打不贏,也可以盡量殺傷建奴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