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承乾的去而複返,皇帝感到很納悶,可當他看到兒子身後的一身孝服的李立言後,臉上的表情瞬間凝固了,指著李立言的同時還把頭轉向兒子。
當他在李承乾那裏得到肯定的答案後,李世民悲愴的說道:“痛煞朕也,朕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
李世民是個恩怨分明的人,跟他有仇的,他絕不會手腕,即使是自己的親兄弟,他也會毫不猶豫地用刀砍下對方的頭顱。
可對於他有恩的人,他也絕不會忘記,就說蕭瑀吧,就因為在武德朝的時候幫過他,李世民不僅給他封官加爵,更是包容了多年的跋扈之舉。
在朝中的大臣中,能讓他心存感激的人不多,李承乾的三個老師,李綱、張玄素、秦瓊絕對算是排在前麵的。知子莫若父,三歲看到老,李承乾從三尺長到入主東宮前是什麼樣,沒有人比他再清楚了。
在李世民看來,高明就好比是個沒裝滿的茶壺,一瓶不滿半瓶子慌,性格懦弱,喜歡說大話,而且又沒有擔當,說實話,他當年確實不是比李恪差了很多。
可自從這孩子入主東宮以後,身上的毛病一個個都消失不見了,而且還為國家和宗室屢立功勳,說他是曆代儲君的典範,一點都不為過。
李世民不得不承認,就算自己在他這個年紀,比較起來的話,也是失色不少的,他把這種改變全部都歸功這三位老師。
尤其是李綱,不虧是皇家禦用的老師,再總結了前代失敗的例子後,因材施教,洗滌了高明的精神,讓他由內而外的建立起了強大的自信。
不管是作為皇帝,還是作為父親,李世民都是應該感謝這位老者的,因為他為李唐培養了一個合格的繼承人,為國家的社稷傳承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就憑著這一點,封他一個公爵,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每當四時八節,皇帝賞賜群臣的時候,他們的三個的賞賜從來都是最重的一份,不管別人有什麼閑話,李世民始終堅持著這一點。
坐在龍椅的李世民,用手拄著腦袋沉默了很久,一直到長孫皇後端了一杯清水來,才把他的精神又拉了回來。
片刻之後,皇帝讓李承乾來研墨,一邊寫著詔書,一邊說道:“追贈李綱為司空、尚書左仆射,觀國公,諡號為貞,其爵位三代而不遞減。著皇太子承乾,親自扶靈至昭陵功臣吉地。.......”
嘶,侍立在一旁的李承乾,聽到皇帝的追贈聖旨後倒吸了一口涼氣,他原本以為追封一個侯爵,開府儀同三司就不錯了,可沒有想到皇帝竟然給予他如此重的追諡。
更讓他意料不到的是竟然陪葬是昭陵,而不是獻陵,不要看這小小的一字之變,這裏麵的說道可是不少呢。
按照常理說,李綱是受李淵恩詔入仕大唐的,而且武德朝的時候又出任了禮部尚書、太子少保,於情於理在他離世之後都是應該陪葬獻陵。
而進入昭陵的標準隻有兩條,要麼就是秦王府的舊臣,要麼就是在貞觀一朝立下大功的,而皇帝之所以這麼決定,一定是看在李綱出了教導自己有些苦勞的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