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錦上添花(1 / 2)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的這首詩就是為長孫順德量身定做的,人老多情,不管年輕的時候多麼殺伐決斷,臨老了都難免懷念故土、故人,也難免有落葉歸根的想法。

長孫順德是洛陽人,長安和洛陽之間又不遠,想回去的話隨時都可以,要說遺憾的地方,那就是死後不能藏入祖墳,因為他知道以他的身份和功勞,死後陪葬昭陵,長伴君側是一定的。

可這都不是最遺憾,對於長孫順德來說此生最大的遺憾就是當過一次逃兵。前隋時期,他在朝中做右勳衛,眼前高句麗戰事成了將士們的絞肉機,成了一座永遠填不滿的墳墓,長孫順德害怕了,趁著間隙就跑到晉陽投靠了李淵。

後來,這場慘烈無比的戰事終於以隋朝的落敗而告終,且還拖垮盛極一時的大隋,弄得是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民不聊生。以逃兵為恥的長孫順德,從晉陽起兵到平定天下,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平定天下,榮耀滿身的他不僅洗刷了自己的恥辱,更是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份家業。

現在退下來了,享受兒孫繞膝之樂,這心中不由的就生出一股愧疚之意,他是子孫滿堂,富貴無邊了,可那些生生死死的弟兄都埋骨異國,魂喪他鄉了。有的成俘虜被奴役了幾十年,有的被亂刀分屍、屍骨無存,更有甚者被砍下頭顱做成了京觀,成了高句麗武功鼎盛的象征。

這回聽兒子長孫嘉瀚說朝廷要迎回陣亡將士屍骨,並盡可能營救俘虜,長孫順德高興的喝了一天的酒,一邊喝還一邊哭笑,弄得他兒子以為發了癔症了呢。隨後,便讓長孫嘉瀚往東宮送了大量的錢糧,並明言他年紀大了,上不了戰場了,些許俗物算是為同袍們盡一份心。

長孫順德是個貪財且小氣的家夥,這是李承乾對他的第一印象,要不然他也不會自持皇親身份,倒賣宮中物品,也不會在大災之年屯糧牟利。老實說,李承乾一開始的時候,真是看不上他這位舅公,貪財好勝,色厲內荏,簡直就是個奸商。

可東穀口斷後之役讓他刮目相看,人誰無錯,隻要忠心到了,其他的問題就都是小問題,不可計較太多,人無完人嘛!

有了人情走動就多了起來,東宮進來了什麼好的東西,李承乾也想著給他送一點,私底下還不時的叮囑長孫無忌,在錢財方麵多多照顧。他也沒幾年活頭兒了,既然喜歡錢,那不妨就多給一些,辛苦了一輩子,該享福了。

入朝參政這麼多年,李承乾見過不少功臣因為貪得無厭而落馬,而長孫順德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懂分寸,知進退,從他主動讓出大將軍的位置就能看得出來,這樣的人不常保富貴就怪了。

現在又拿出這麼多錢糧來助為軍資,李承乾對他滿意的程度急劇上升,這也是他輕易答應到莊子裏坐的另一原因。

“老國公,逝者已矣,人總的往前看,那些將士不是因你而死,所以不必常懷愧疚之心。這次你能慷慨解囊,平添了我軍三分威勢,孤相信他們定能圓滿的完成任務,讓那些埋骨異國他鄉的將士們重歸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