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怒火,殿內的諸臣都理解,他們都是從隋末亂世那個戰爭年代過來的,對於慷慨悲歌,搗死如歸的士卒,心裏還是佩服的。
與其說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主角,輔弼明主安定天下,不如說說那些默默無聞,平凡的將士成就了他們不平凡的一生。
大唐立國之後,國家並不平靜,周圍強敵環繞,窺測中原,又是將士們拋家舍業,與強敵血戰到底,才使得大唐能正常運轉,在內部快速恢複虧損的元氣,太子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軍入伍的。
與曆朝乖寶寶般或貪圖享樂的儲君不同,他是個敢於在陣前搏殺的太子,能放下身段與將士們一起宵衣旰食,臥雪爬冰,所以與士卒們的感情自然和其他皇子不同,深得軍心也容易讓人理解。
親身經曆了戰場的殘酷的他,在朝中大力推動優撫老兵、遺屬的國策,在鄠縣建造新城安頓老兵,每年還從東宮拿出大量的錢財貼補,對於同袍之間的感情甚為看重。現在出了這樣的事,他要是不火,那特麼就是天大的怪事了。
首先站出來的是魏征,老頭兒自太原王一案後就很少說話,可今兒碰上了這樣的義憤,就算是太子看不上他,他也得說出,良心這東西都是肉長的,任誰看到了,聽到了,也不能視而不見。
“殿下,光州刺史-方毅,疏縣縣令-吳善,無事朝廷優撫老兵的國策,在政事上人浮於事,致使國***常於不顧,當真是罪責難逃。老臣以為應將其交三法司論罪,以正國法、軍威,否則如何於我唐軍的百萬大軍交代。.......”
方毅、吳善是死,是活,是抄家,還是流放都沒問題。可種官,這種事顯然不是個例,大唐這麼多州,這麼多軍府,這樣的糊塗賬不止一個。下麵的這些官當然不願意因為較真的文書得罪京城的老爺們,影響了自己的晉升之路。
在大唐,所有入仕的人都想在長安為官,為了能積攢足夠好看的履曆,別說是幾個下落說不清道不明的老兵了,就是再昧良心的事,他們也會視而不見。
這個問題讓兩個問題暴露了出來:其一,下級官吏寧為了自身的利益,寧可坑害百姓也不願得罪上官,這樣的官要來有什麼用。他們今天能為了小利坑害百姓,那明天會不會因為大利而貪贓枉法呢!
其二,下麵的官吏為什麼對往來的文書如此的忌憚,這是不是意味著長安城這些整天在衙門裏喝茶的老爺們已經懶政到一定程度了呢!他們寧可讓財帛和糧食爛在庫房裏,也不願分給百姓,擺出一份“老子也沒占一分錢,沒有義務幫你們”的姿態。
朝廷要想不失去軍心和民意,保住在民間絕對的權威,是不是該進行一次自上而下的審查呢,就像貞觀初並省官吏時,朝廷懲處了一大批人浮於事,懶政的官吏。
不要在意剜肉療瘡,吏治是朝局穩定的根本,雖然這不涉及到貪贓王法,隻是小小的懶政,但卻是喪德敗家之舉,更容易把人逼上絕路,所以根治這樣不作為的行徑已然是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