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苦思之時蹦出來一個哪吒!(1 / 2)

宦海沉浮想要過河不濕鞋,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就算汪華自詡孔明在世嗎?那又怎麼樣,孔明不也有政敵-李嚴嗎?汪華的履曆太完美了,越完美就越讓人越不敢輕信。

完全就是一副世外高人,不圖功名富貴,一心參禪悟道、追求山林的模樣給誰看呢?他要真是清心寡欲,不幕名利當年為什麼不寄情山水,反而會起兵造反、稱王建國嗎?扯淡!!!如果他要是和程知節一樣對於名祿“欲壑難填”,那李承乾才真正放心呢!

今時不同往日,皇帝的身體不必貞觀初,精神頭兒也不比從前,再加上生活不節製,所以為了他的龍體著想,李承乾必須把能扼殺的危險,全部掐死在搖籃之中。反正那些找事的都不是什麼好東西,處理一個算一個,沒什麼覺得可惜的。

根據內衛的官檔,汪華一脈可為是根治葉茂,子嗣繁多,汪華父生有三個兒子世華、世英、世榮,汪華叔父生有七個兒子。到了汪華這一代汪華生了九個兒子,世英、世榮也各生了四個兒子,汪華堂弟鐵佛也生了八個兒子。

汪華長子汪健生有六個兒子,長子遷旌德新建,二到六子在眉山;二子汪璨生有二個兒子,長子處凝隨父遷涪陵,次子處崇遷衢州;二子處哲在任於並州發展,三子達生三個兒子,長子處惠隨父鎮守鞏昌。四子廣隨汪華在長安任左衛飛騎尉,生三個兒子,五子、六子、七子遷歙北慈姑,八子、九子,早亡。

在李承乾模糊的印象中,除了二子汪處哲和四子汪廣以外,其他人別說見了,連特麼聽都沒聽說,就算是這兩個認識的也是三腳踹不出屁的東西.而且更為讓人奇怪的是,汪家這麼多子孫,可多年來,他們從未來長安探望過汪華,這不奇怪嗎?人倫之道在這個時代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孝之一字豈能是這因為地理之遠而忘卻了的。

隨同官檔上一同來的,還有長孫衝的親自寫附件,汪華堂弟鐵佛及並沒有隨其兄遷到長安,而是上了一份辭官的本章後,就與八個兒子而一起消失了。

汪華當年給的說法是鐵佛性格暴躁,不堪教化,受不得朝廷的規矩,所以想遊曆天下山水,也省得給自己和汪家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長孫衝覺得汪華一脈中,如果要查就隻有汪鐵佛最為可疑,要知道當年的“吳國”軍隊中,他可是最凶悍的猛將,與其兄汪華不同,他帶兵的手段極其血腥,稍有不如其心,便金瓜破頭,弄他們個腦漿迸裂。

其麾下的軍隊清一色的山越族人,號曰狼兵,新安洞一役,大多折損在王雄誕手中,自此以後就一蹶不振,直至辭官隱居。

長孫衝沒帶過兵,可見過豬跑,這樣性格的將軍,是因為一場敗仗就頓生隱匿之意,這是不是太巧了。所以他把目光放在新安洞一役上,想知道那場慘烈異常、積屍如山的戰役的詳情到底是什麼。

可非常不幸,由於年代過於久遠,物是人非,當年的人參與那場戰役的人也大多凋零,王雄誕也在武德六年被輔公祏絞殺了,想要徹底查清當年的事,困難增加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