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就過了一上午,李承乾特意邀請傅奕一同進膳,既然開腔了,那就得讓人家把話說透了,所以二人一邊吃、一邊說,一老一壯說的熱火朝天,頗有忘年之交的意思。
而傅奕剩下的幾條則俱為反製之措,人有天命,政有極邊,沒人能長生不老,所以為子孫後代計,必須製定相應的政策。並以為祖宗之法,後世子孫即使心生倦怠之意,為了孝道也的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
其六,帝王不崇信佛教則“大治、年長”,信佛則“虐政、祚短”。他還列舉了庖犧氏至漢高祖,曆二十九代,四百餘君(包括春秋、戰國諸侯國的君主。),“但聞郊祀上帝,官治民察,未見寺堂銅像,建社寧邦”。
傅奕說的沒錯,以前我華夏君臣子民隻敬天地、祖先,照樣國泰民安,沒那些所謂的菩薩保佑這人就不活了嗎?扯淡吧,聽了那些規劃反而生出了無窮的煩惱,百姓們是越來越不相信朝廷,反而對於那些禿驢的話視若“天意”,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七是建議將孔孟之教封送西域、吐蕃、天竺等過,以抵製佛教思想的流傳。他們不在乎祖宗的牌位放在那,國民是否被愚弄。但大唐不行,作為炎黃子孫,不允許國民被異族教派所控製,數典忘宗,背棄千百年形成的人倫之道、世間俗約。
山不來找我,我便去找山,既然你們做的初一,那我們就做的十五,這與太子在東突厥的故地政策如此一轍。傅奕不指望在fo教國家吃掉他們,徹底改變其國民的意識形態,他的目的就是添添亂,讓其自顧不暇,自然也就不來大唐找麻煩了。
八書不準fo經作為教傳之典。佐世治民,惟《孝經》一卷,《老子》二篇,不須廣讀佛經。雖然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可小民百姓們不懂,他們總要有精神寄托的,既然如此那就換成咱們自己的東西,用不了兩代人,大唐國內的百姓基本上也就不知道fo經為何物了。
九是,市廛度中,國富民饒;鼓勵工商發展,讓老百姓多點致富的路,人都忙著掙錢養家去了,自然也就沒人聽頑固不化者的蠱惑,此可謂誅其心,斷其宣法之路也。
十是,徹底斷絕番僧入國,邊防各卡在執勤時,甭管番僧是那個國家的使臣或者座上賓,一律不準入境,原路返回,換個正常人來大唐辦事。
十一是直言忠諫,古來出口,禍及其身,君主虛心納諫。及時的聽取民意,接受逆耳忠言,修補政策上的缺失,國家自然就長治久安了。
傅奕所言的“益國利民”十一條,把他的經國治世的見解展現的淋漓盡致,就連李承乾都不得不說一個服字,偏執者往往都能成功,無疑,他苦思冥想、絞盡腦汁搞出來的可行性條文證明了,皇帝這身紫袍並沒有白給。
十年磨一劍,傅奕的兩鬢早以斑白,這十一條都是他嘔心瀝血,經過了無數的推演琢磨出來的,自然是經世致用之策。
聽完了他的話,李承乾拍了拍手,笑著言道:“聖人說朝問道、夕可死也,傅公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孤一向主張特別的事,交給特別的人才來作,收獲的利益也是雙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