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總有處理不完事,世上總有包藏禍心的人,對於這種生活,李承乾對這種生活早就習慣了;可皇帝在宣政殿的一番話,正是說明李恪之事對他打擊不小,神武絕倫的父皇也在向老年人的行列邁進。
對於皇帝的這種狀態,李承乾不知道是喜還是憂,喜則於心不忍,憂則牽腸掛肚,畢竟他對自己還是多有偏心,不是嗎?
帶著一肚子疑慮,李承乾的車架到了刑部,蕭瑀、戴胄、竇寬、孫伏伽四位大員分列左右,他們四個都是老辣之吏,但著實拿慧昭這禿驢沒什麼好辦法,所以感到麵子很沒有光彩。
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幾十上百萬和尚中就出這麼一個領袖,要是靠皮鞭沾涼水就能招供,他們能發展這麼大的家業嗎?所以到正堂之後,李承乾先是安撫了他們一番,然後才讓差役把慧昭法師“請”了上來。
“法師不虧是fo門領袖,死到臨頭還如此鎮定自若,想來前些日子,我家那不成氣的東西發布的檄文一定是出自法師之手了?”,讓差役門去掉腳鐐之後,李承乾的淡淡地笑道。
李恪進攻大明宮的時候,曾在宮外叫囂,言:高祖皇帝以大義起兵於晉陽,以陛下為前驅,艱難百戰方得天下,傳之於萬世,澤陂於子孫。
然太子承乾無道,寵幸奸佞、暴虐無常、濫殺無辜、迫害宗室、結怨蒼生,此係國之大害者也。
恪受封以來,為國戍邊,循規守法,可無奈奸臣跋扈常有卑劣手段加害。太子為削減吾之封邑,以剿匪之名,縱兵安州,甲馬奔騰與街市,劍聲喧囂於鄉野,不僅致使百姓罹難,更是折損勳臣譙公,昔可哀也。
為君父、百姓計,恪迫於無奈,折節相侍以求苟活。吾乃陛下親子,國家親王尚且如此,何況天下百姓乎!蒼天尚有好生之德,而東宮諸奸佞卻狼心狗肺,戕害君父於前,迫殺親王於後。此等奸佞若是主政天下,那李氏有多少子孫供其屠戮,天下有多少黎民要受無妄之災。
承乾,才不及學童之量,德不及販夫,以空談欺天下,以愚頑誤家國社稷;變律法、該官製,離經叛道;覆井田,亂田製,倒行逆施;縱甲兵,結怨諸國,使唐失信於天下;迫釋家,壞民俗,為天下之害。
承乾本為大儒-李綱之徒,卻不行聖人之道,此為不仁;口稱君子,卻使詭計,離間天家父子、兄弟之情,此為不義;火燒翠微宮弑君,此為不忠、不孝;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何以居於儲位。
朝無正臣,國有逆儲,內有千惡,畢興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以報家國之仇,本王起兵無可厚非。......
在吳王一係人中除了岑文本之外,無人可寫這樣的檄文,可當時其被羈押,那自然就是這個和尚的手筆了;老實說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李承乾也是莞爾一笑,看來這和尚對自己可是有深入的研究了,要不然也不能寫的如此“透徹”,簡直就是另一版的“駱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