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集團的通電發布之後,在上海各屆到是軒起了一場大波,因為穿越軍隊取得的一係列勝利得到了證實,因此讓不少官員、仕紳生出了希望,認為可以依靠這夥海外華人的力量來對抗八國聯軍,甚致還有人認為,這夥海外華人回歸清廷以後,大清就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不僅可以擊敗八國聯軍,還可以將以前割讓的土地全都收複回來,大清也再也不用怕洋人了。

不過周馥和盛宣懷畢竟是見識卓著的人,當然不會把事情想得那麼簡單。他們當然知道,擊敗八國聯軍或許並不算太難,因為八國聯軍一共也不過二三萬人,實力並不算強,但八國聯軍的實力並不等同於八國的實力,參加八國聯軍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十分強大的實力,而八國聯軍實際不隻這些國家實力的百分之一,這夥海外華人或許可以擊敗八國聯軍,但決不是八國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對手。隻要任何一個國家認真起來,那怕隻出動一半的力量,也不是這夥海外華人能夠抗衡得了的。

而且退一步說,如果這夥海外華人真的強大到可以擊敗八國聯軍中任何一個國家,那麼這份實力更不是現在的大清能夠對抗得了的,而這夥海外華人回歸中華的真實動機就直得奈人尋味了。驅虎吞狼可是一招險棋,弄不好等老虎把狼吞了,回過頭來就會咬自己一口。

而另一份電報更是出乎兩人的意料之外,居然還有一個可以看成是自己人的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和這夥海外華人相遇,而且幾乎參與了這夥海外華人登陸的所有經曆。兩人當然也看得出來,趙維忠的這份電報肯定是這夥海外華人授意的,但這個趙維忠仍然是大有價值的。

李鴻章拿起第二份電報,道:“你們怎麼看這份電報。”

周馥沉思了一會兒, 才道:“中堂,依卑職之見,這夥海外華人既然能夠擊敗八國聯軍艦隊,又連奪大沽口、天津,其實力到也不可小視,趙維忠既是中堂的舊部,發電給中堂,向中堂傳遞消息,中堂不訪也回電一封,以試其虛實。”

李鴻章看了他一眼,道:“回電自是可行,不過如何回複趙維忠,是要派人去天津和他接洽嗎?”

周馥還沒有答話,盛宣懷己急道:“中堂,以叼萬萬不可派人去天津。”

李鴻章道:“杏蓀,此話怎講。”

盛宣懷道:“中堂,據卑職所知,這夥海外華人擊敗八國聯軍艦隊,仍是趁夜偷襲,僥幸得手,非戰之功,而且攻克天津,也是趁著八國聯軍的主力均在北京,天津空虛,方才趁虛而入。現在八國聯軍尚有軍力兩萬餘人,而且徳國艦隊己到上海,擁有鐵甲艦十數艘、步軍八千餘人,兵力雄厚之極,不日將揮師北上,與八國聯軍前後夾擊,此戰勝負,尚未可知。如果此時派人去天津與這夥海外華人接洽,萬一這夥海外華人不敵八國聯軍,中堂此舉,豈非授洋人以柄嗎?將來與洋人議和,必然橫生不少事端,因此如依卑職之見,並不如暫時對此置之不理,而是靜觀其變、待機而動為好。”

李鴻章沉默了一會兒,才緩緩道:“如果依杏蓀之見,這批海外華人敗了,自然無事,但若是這批海外華人勝了,又當如何呢?”

盛宣懷怔了一怔,一時語塞。

原來盛宣懷的慣性思維是中國是肯定打不過外國,因此一切都是基於這個思維為出發點,從來沒有想過中國打贏了怎麼辦。但現在和八國聯軍對陣的並不是清軍,而是海外華人,無論是偷襲也好、趁虛而入也好,但至少到目前為此,這夥海外華人在軍事上一直都是占著上風,八國聯軍還有兩萬軍隊是不假,但卻並沒有主動出擊,複奪天津,而是等看徳國艦隊到達,前後夾擊。這說明隻靠北京的八國聯軍,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擊敗這夥海外華人。

盡管盛宣懷並不看好這夥海外華人,但也不能說這夥海外華人就沒有獲勝的機會。那麼如果李鴻章對這份以趙維忠名議發出的電報置之不理,但最後的結果卻是這夥海外華人獲勝了,那麼同樣是對李鴻章不利的。

這時周馥道:“中堂,卑職以為,不如回電天津,讓趙維忠到上海來一敘,如何?”

李鴻章的眼中精光一閃,露出一絲讚許的神色,周馥到底是比盛宣懷年長一些,眼光也比盛宣懷要遠一些。因為這份電報是以趙維忠的名議發給李鴻章的,而趙維忠又是李鴻章的舊部,因此李鴻章回電要求趙維忠到上海來向自己彙報,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如果海外華人要表示誠意,也應該讓趙維忠到上海來。相反,如果海外華人不讓趙維忠來上海,那麼錯就不在李鴻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