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無的醬油部門,一下子被批淮成立了三個下屬單位,文化部的工作人員自然是興奮無比,這一下總算是摘掉了“三無部門” 的帽孑,文化部也終於熬到了出頭之日了。
不過汪軍在興奮之餘,也不敢怠慢,畢竟機會雖然是來了,但自己也要抓得住才行。在穿越之前,汪軍是石油工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因為是中央級國企,因此也有行政級別,如果按舊時空的進展,等這個項目結束之後,汪軍回國大約會出任某個省或省會級城市的負責人,大約相當於處級幹部,再熬十來年,隻要不犯什麼錯誤,或許可以升到副局級退休,這就到頭了。
而在這個時代,汪軍和其他穿越者中的國企人員一樣,都知道自己的發展前途一下子無限廣闊起來,可以說看部級就在眼前,甚致是進入領導層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因此自然也有努力大幹一場想法,汪軍積極活動,為文化部爭取項目,也正是這個原因。不過汪軍畢竟在國企裏混了幾十年,當然知道,機會和風險都是並存的,如果把這三個下屬單位搞好了,不僅能讓文化部在行政部的發言權增加,同時也是自己的一大政績,但萬一弄砸了,文化部或許不會有事,但自己的政治前途是肯定完了。
於是在興奮過後,汪軍馬上就行動起來,首先成立了通訊社、報社和廣播電台兩個籌備小組,自己兼任兩個小組的組長,進行統籌管理。然後請來穿越者中新聞攝製組裏的主要成員,製片人:蔣桓武和主持人:張陽、李穎;一方麵是請他們在這三個單位中任職,畢竟人家是專業人員,另一方也是向他們請教搞媒體工作的注意問題。
自從新元日之後,攝製組一直都無所事事,成為醬油群眾,隻是在幾場活動中出過幾次場,不過攝製組的幾個人在一起商量,都認為去基層工作並不適合攝製組的成員發展,一來是起點太低,二來攝製組的成員也沒有基層工作的經驗,難有大的前途。像攝製組中的助理人員崔紫潤 李磊或者還不太在乎,但蔣桓武、張陽、李穎從心裏來說真看不上基層的工作,盡管在舊時空裏,他們在央視隻能算三線人員,但那畢竟也是央視啊,走到那裏都是高人一等的。
不過到底是央視的人員,見多識廣,蔣桓武、張陽、李穎等人都堅信自己決不會在穿越集團裏庸庸碌碌下去,終有一天會有出頭之日,畢竟穿越集團肯定會建立自己的媒體機構,到了那時自己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現在要做的隻是等候機會,不是像普通人那樣,為了一點發展的機會,急急忙忙的到基層去工作,而就算在基層工作了一段時間,也不過就是回來當普通的工作人員或是中低層管理人員,前途有限,不如耐心的等待機會。
而在汪軍做調查的時候,就向攝製組請教過一些新聞媒體方麵的事務,攝製組也意識到自己等待的機會就快來了,因此把自己出頭的希望都寄托在文化部上。現在終於確實要成立通訊社、報社和廣播電台,攝製組也知道自己總算快熬出頭了。
不過眾人會麵之後,蔣桓武向汪軍提出的第一個建議是,穿越集團新聞報導的尺度在那裏?有沒有製定出一個標準。而汪軍聽了以後,也驚出了一身冷汗,意識到自己把最關建的事情忘了。他當然知道,執委會允許成立通訊社、報社、廣播電台可不是要搞什麼新聞自由,輿論導向監督,為民眾爭取權力,而是為穿越集團服務,成為穿越集團的口舌、甚致是宣傳武器,其次才是導向輿論、監督政府、反應社會民生問題,這個主次關係可不能搞錯了。
但這其中的尺度怎樣把握,那些事能報、那些事不能報,那些話能說,那些話不能說,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處理不好,自己是容易犯政治問題的。汪軍可是在中央級國企混了二十幾年的人,自然知道政治問題是何等嚴重的問題。而蔣桓武果然不愧是混在央視的新聞媒體專業人員,第一個問題就切中了要害,自己真是找對人了。
於是汪軍也沒有再掩飾,立刻表示希望三人在這三個單位任職,並且付責俱體籌備這三個單位的工作,而蔣桓武等人也早就考慮好了,這時也就不客氣,蔣桓武選擇通訊社、報社,而張陽、李穎則選擇了廣播電台。
蔣桓武考慮到通訊社、報社在將來的傳播範圍更廣闊,而且考慮到穿越集團的發展,肯定會有廣闊的空間,將來辦成世界級的新聞傳媒集團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原來的工作是製片人,負責整個節目的統籌管理,也比較適合搞新聞傳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