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武昌之行(二)(1 / 2)

在天津的時候,張佩綸也告訴過秦錚,自己有個舊部叫榮俊業,在張之洞手下當文案,自己給他寫了信,拜托他盡力周旋此事。因此聽說是榮俊業來接船,秦錚派人將他請到艇上來述話。

見到秦錚,榮俊業也十分恭敬,執下屬之禮,一來是有張佩綸的信;二來自從上海談判之後,秦錚己經確定了相當的名氣,而更為重要的是,在秦錚的背後,還有海外華人這個勢力龐大的集團,就是張之洞見了秦錚,也要客客氣氣,何況是榮俊業這個幕僚。

不過秦錚到是沒有架子,讓榮俊業先坐下,道 :“我在來武昌之前,曾聽張幼樵說起過先生,隻說在武昌有事,可以找先生相助,沒想到剛到武昌,還未見到香帥,到是先見到先生。”

榮俊業趕忙欠身道:“秦政委太客氣了,張幼樵是在下的舊主,在下也收到了幼樵的信,對貴眾也素來敬仰,今日能夠得見政委,實在是三生有性。”

秦錚這才道:“我這次來武昌拜會張香帥,一來是久慕香帥之名,此次借良機一見;二來也是希望能向香帥購買一些槍支彈藥,以拒俄軍,隻是不知道香帥是什麼態度。”

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同僚的大臣一般在私下稱他為張南皮,不過下屬晚輩後進等人,則通常尊稱他為香帥,不過在穿越者的觀念裏,香帥一般是指某個武俠小說中的角色,到是頗有些別扭。

榮俊業笑道:“秦政委,在下不過是一介文案,又怎能知道香帥的心意,不過依在下的一點拙見,香帥到是有可能會向貴眾出售一些武器。”

秦錚道:“何以見得呢?榮先生能不能詳細說說。”

榮俊業笑道:“貴眾原為華夏後裔,此番不忘故土,回歸中華,仍為忠義;而且又能抗擊強敵,揚我華夏之威,奮我中國之誌,仍為智勇,如此忠義智勇俱全,香帥對貴眾也是十分敬仰,何況這次貴眾購買武器,是為了抵抗俄軍,同為中華一脈,香帥雖因職責所陷,不能親臨前線,但在後方支助貴眾作戰,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且這樣一筆大生意上門,香帥自是求之不得,誰會把財神爺向外推呢?”

話不用多說,隻要有幾句關建的就夠了,榮俊業前麵的那些其實都是套話,隻有最後一句才是關建,看樣子張之洞是缺錢了,而這次自己向張之洞購買武器,到是磕睡遇到枕頭。

秦錚知道,公平的說,張之洞對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供獻是相當大的,他創辦的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家,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遠超過日本的八幡鋼鐵廠,在舊時空的辛亥革命前,漢陽鐵廠己有煉鐵爐3座,煉鋼爐6座,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餘噸 。這個產量記錄,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均未能被打破。而做為漢陽鐵廠配套的漢陽兵工廠,則一直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近代,現代前期曆史,其1896年開始生產的漢陽造88式步槍,一直到1944年才停產,總產量約在108萬支以上,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用量最大的槍支型號。因此盡管張之洞的官職、權勢、功績、曆史地位、影響力都不及同時代的李鴻章,但在開創中國近代重工業這一塊,卻要遠勝過李鴻章的,雖然李鴻章也創辦了不少近代企業,但在重工業方麵卻毫無建樹。因此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也就成為張之洞最大的政績和政治資本。

不過由於張之洞本人眼高手低、虛華浮誇,豪放有餘,踏實不足,而且崇尚虛名,好大喜功,其創辦的漢陽鋼鐵廠、槍炮廠、織造廠均因管理不力而貪汙盛行,連年虧空,最終張不得不將自己曾引以為榮的漢陽鐵廠,交給了李的門下盛宣懷經營,最終甚致淪落到靠賣鐵礦石維持,到是兵工廠因為有朝廷軍隊的訂單,才得以免力維持。

現在漢陽鐵廠雖然還沒有淪落到難以為繼的地方,但由於耗資巨大,產能不足,產品質量也不佳,己有數年入不敷出,因此張之洞在創辦漢陽鐵廠的同時,又創辦了湖北織布局,而且還吸納了相當的民間資本,一方麵是發展民族工業,與洋商競爭中國市場;另一方麵也是希望能用湖北織布局的收入,來補貼漢陽鐵廠的生產。這麼看來,自己向張之洞購買武器,其實是張之洞正需要的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