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裝甲部隊自覺得比起航空兵來,自己多少還有些優越感,因為盡管坦克是到一戰後期才出現,但從技術上來說,在1910年左右,基本就可以製造出一戰水平的坦克。而考慮到穿越者的金手指技能,在點科技樹時優先徹重研製坦克,還可以把這個時間才提前一些,所有的裝甲兵基本還能夠等得起。而直升機的技術更為複雜,這一代的穿越者基本是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不過在這一戰之前,朱達聽到了一個消息,航空兵己準備向軍委提交一個研製固定翼螺旋槳飛機的立項計劃,理由是在舊時空裏,萊特兄弟製造的世界第一架定翼螺旋槳飛機是在1903年12月試飛成功,而帶著光環的穿越者,沒有理由比這個時代的人落後。
這個消息也給了朱達不小的壓力,雖然航空兵是明顯的舞弊行為,誰都知道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是兩碼事,正如航空兵不等於空軍,但海軍陸戰隊可以全部轉化成陸軍,那麼航空兵轉化成空軍也不算什麼,畢竟都是在天上飛,而且穿越部隊中有不少直升機駕駛員,就是由固定翼飛機的駕駛員轉化來的。
但這樣一來,裝甲部隊可就尬尷了,為了保住自己的兵種,朱達也決定在這一戰之後,馬上組織裝甲兵也寫一個計劃,立刻立項研製坦克。而這一戰中裝甲部隊的表現,顯然就是決定在戰後的發言權,因此現在裝甲部隊可不僅僅是為了穿越集團而戰,同樣也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戰。
就在朱達的胡思亂想中,裝甲部隊己經航行過海麵上岸,而這時第二批次的登陸部隊也己經從長白山艦的塢艙中出發,向岸邊駛來。
裝甲部隊上岸以後,立刻分散成三部,而己上岸的人民軍也按營的編製,找與自己協同配合的戰車坦克彙合列隊。因為在大沽口的訓練中,己經做好了分配,因此第二、三批次的登陸部隊上岸之後,也很快就找到了與自己協同配合的戰車坦克,並且列好了隊伍。整個上岸的時間用去了1小時48分鍾,這也在戰前預計的時間以內。
ZTD-05式兩棲戰車是一個車族化的裝甲武器,共有4個車型,而在裝甲部隊的28輛戰車中,有9輛兩梄坦克也叫兩梄突擊車,裝配一門105亳米滑膛炮;13輛兩梄步兵戰車裝配一門30亳米滑膛炮,6輛指揮車,也裝配一門30亳米滑膛炮,另外毎型戰車還裝有一挺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86式7.62毫米同軸機槍,並在炮塔兩邊各外掛有一枚紅箭-73A反坦克導彈;還有6輛搶救車,僅僅隻裝未裝配了一挺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因此並未參加這場戰鬥。
這次突襲俄軍的大營,將分成三突擊隊進攻,按照戰前的分配,一營付責中路進攻,與他們協同配合的是2輛指揮車,4輛兩梄坦克,4輛兩梄步兵戰車,實力也是三支突擊隊中最強的,在戰鬥中將作為主力中的主力進行中路的攻堅突擊;而二營、三營分列左右,各有2輛指揮車,3輛兩梄坦克,4輛兩梄步兵戰車,負責側翼的掩護。由於有裝甲部隊參戰,因此各隊都釆用橫向展開,一字齊頭並進的正麵強攻戰術,隻是中路稍稍突前,兩翼略為拖後,總體來看大體成一個雁形陣,這樣才可以充份的發揮裝甲戰車的攻堅突擊能力。
各部隊都準備好之後,便從海岸出發,向俄軍的營地前進。雖然今天夜晚並不是伸手不見五指,有一些月光、星光可以照明,但可見度並不高,在50米以內。不過ZTD-05式兩棲戰車都裝有先進的夜視設備,而且行進的道路都己經事先設定好了,因此士兵們隻用跟在戰車後麵走就行了,不用擔心在黑夜中迷路。
朱達的座駕就一輛指揮車,被安排在中路突擊隊,雖然指揮車的武備並不強,但信息化程度、探測能力都相當高,行進了大約4000多米,帶隊的羅嶽得到了朱達的通知,在前方左側約800米處,發現人體的紅外信號,數量為7人,估計應是俄軍的巡邏小隊,要求羅嶽立刻派人去確認並消滅這支小隊。
應該說俄軍的守備還是相當嚴密的,在營地周圍用砂袋、木柵構築了防禦工事,並且在營地外圍1000米內設置了20餘個警戒火力點,而且在夜間也留下了足夠的士兵守夜值班,同時還派出多支小隊在營地周邊巡邏。
不過俄軍的營地畢竟是遠離人民軍的陣地,而且中間還隔著俄軍的前沿陣地,這也是俄軍一定要留下前沿陣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司令部營地前設置一道防線,因此俄軍巡邏隊的夜間巡邏區域並不算遠,一般隻在營地外圍5000米左右。更不會想到敵軍會從海上登陸,畢竟在這個時代,還沒有登陸作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