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楊森的指揮棒揮動,歌曲的前奏音樂響起,對於在坐的穿越者來說,這音樂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在坐的都是穿越集團的領導層,年齡均在40歲左右,而這首【我的中國心】紅遍中國大地的時代,他們正是他們十餘歲的年齡,而且那個時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國門剛剛打開,聽慣了偉光正、高大全模式紅歌的中國人剛剛接觸到港台的流行音樂模式,而這首歌表達的意思正好又觸動了當時中國人還算樸素的愛國情結,因此這首歌能感動了整整一代人,也就不足為怪了。
“河山隻在我夢縈,祖國己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前奏音樂過去,演唱者從左邊的幕布後麵走入舞台中央。
本來這應該是一首個人獨唱的歌曲,不過也可以改編成獨唱加合伴唱的形式來表現。演唱者叫徐盛,是青山島號客滾船樂隊的一名主唱,他的服裝造型也是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完全是按照舊時空八十年代的歸國華僑樣式,一身短裝的風衣,帶著一頂禮帽,脖子還圍著一條圍巾,手裏還拎著個行李箱。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
一開始的時候,觀眾們多少都還有一些漫不經心,但聽到一半的時後,由其是聽到了合伴唱的高潮部份時,也都不由自由的被吸引過來。就連慶親王、李鴻章等人也都目不轉睛的盯著舞台。一來是這首歌以海外遊子直抒胸臆的語氣切入,並且用具有象征性的中華名勝來傳達愛國之情,把一個壯闊的題材以自然而然的形式表達出來,確實足以打動人心;二來這種音樂的表現形式,是這個時代的中國從來沒有見過的,但音樂卻是俱有相通性的,因此無論是穿越者還是100多年以前的人,畢竟既使是跨躍了100餘年,但埋藏在中國人心底的華夏血脈卻都是一樣的。
這一曲唱罷之後,觀眾們還久久的沉寂在剛才音樂的旋率中,隻到在場的穿越者帶頭鼓掌,他們才反應過來,也立刻跟著鼓起掌來。
而接下來的第二首歌是【龍的傳人】。
其實歌曲的順序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可不是隨機的亂排,很花了責任小組的一番功夫,整個音樂會分為四個部份,每個部份都有一首主打歌,也代表著這一個部份的主題;第一部份的主打歌就是【我的中國心】,共有龍的傳人、東方之珠、故鄉的雲、長城謠、中國人6首歌曲,而內容基本都是表現對中華民族或中華文化的認同,用蔣桓武的話說,也就是打親情牌,用民族認同感調動觀眾的情緒。
等這6首歌唱完之後,幕布合隴,兩位主持人再度出場,聲情並茂的表達自己回歸中華故土的感想,在夏博海、秦錚等穿越者的眼光看來,兩位主持人的表現當然頗為作做,不過這個時代的人可沒有這樣的感覺,根據夏博海、秦錚等人的觀察,有不少人都聽得連連點頭。
隨後幕布再度拉開,而音樂會進入第二部份,這一部份的主打歌是【七子之歌】, 但歌曲共有8首,除了【七子之歌】 之外,還有一首是【鬆花江上】。而這8首歌的共同特點是表達對侵略者的憎惡和中華民族的悲憤情懷,也就是打悲情牌。
【鬆花江上】本來是舊時空裏“918事變” 之後,以一個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的視點,表示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對失去東三省的悲憤情懷。而這個時候,俄國趁著庚子國變的時機,己出兵侵占中國的東北地區,因此到是正算是應景。當然原歌間中的918要做改動。
【七子之歌】是著名學者聞一多在舊時空1924年創作的一套組詩,共七首,“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廣東湛江)和旅大(旅順、大連)。這套組詩是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淩、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因此詩一問世就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的強烈共鳴。在1999年澳門回歸時被譜成歌曲。
【鬆花江上】是有由成年女組和少年女組合唱,而【七子之歌】則全部是由少年男女組表演,當然,每首歌都有穿越的少年擔任領唱,不過現在威海衛已被穿越者收複,因此在在秩序上,責任小組進行了一點微調,原來的【七子之歌】是按被強占的時間順序排列,威海衛排在第4,被移到最後,並且加入了一名成年的女歌手和少年組一起表演,暗示著威海衛已經重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隨著音樂再響起,表演再度進行,首先演唱【鬆花江上】,而這一次觀眾們的情緒己完全被調動起來,而且也沉重得多了。因為【鬆花江上】的音樂、歌詞內容本來就偏向於淒涼、悲哀,而且對於清廷來說,東北更是有特殊意義,它本來是滿族的發祥地,因此就更有感染氣,就連慶親王都聽得不住的搖頭歎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