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濟南府的各大小官員吏役人等全部都雲集在知府衙門的大堂上,並按照官品大小排列,差不多有近100人,連知府衙門的大堂都站不下,有超過一半的人都隻能站在院子裏,等候著新任的濟南知府王勝王大人第一次正式座堂。
王勝是昨天在濟南府正式上任,吩囑濟南府的所有大小官員,吏役人等在籍人員,明天一早全部都到府衙大堂聚集,自己有話要說。
清廷的官吏分為在籍和不在籍兩類,在籍即是指朝廷正式承認的官吏,有固定的薪俸,即使是沒有品級的不入流吏員,也可以按期領到一份薪俸;而不在籍則是指不被朝廷承認,但在地方官府工作的吏員,他們的薪俸不由朝廷支付,在理論上說,應是從地方財政中支付,或是地方官員自己撈腰包支付。但一般來說,不在藉的吏員占到絕大多數,濟南府的正式官員吏役大約隻有100佘人,而不在籍的吏員則多達千餘人。當然今天到場的,都是在籍的人員。
不過盡管清廷的官俸要比明朝高一些,由其是在雍正時期,施行了養廉銀製度,使官員的俸祿大幅增漲,以濟南知府為例,每年的正式官俸是80兩銀子、祿米80斛(80石),而養廉銀財則在3000-4000兩銀子左右,因此一年最多收入可達到4000兩銀子以上。
在這個時代,年收入4000兩銀子當然不算小,但這筆收入中還包括有知府的辦公費用,出巡視察的差旅費用,雇請師爺、文書、帳房、仆役、轎夫、待女以及官場必要的來往應酬費用,因此實際算下來也就是免強夠用。更不要說還要應付官場的潛規則,如毎年的冰碳兩敬,對上司的供敬,如果想要升職,還要進京打點,那可就是遠遠不夠的。
知府如此,底下的官員自然更是好不到那裏去,不入流的吏員的年俸隻有33兩白銀,31.5斛祿米,沒有養廉銀,按一般家庭到是不算少,但不入流吏員好歹也是朝廷的正式官職,這麼一點收入當然是不夠用的。
而且到了清廷中後期,官俸基本上不可能準時全額發放,再加上大量不在籍的吏員,這羊毛自然隻能出在羊身上,隻能從老百姓身上搜刮索要,因此中國古代,由其是在明清兩代的官府極為腐敗,除了官員們貪婪之外,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
不過新任的知府大老爺從屏風背後轉出來的時候,卻把眾人嚇了一大跳, 原來這位知府居然並沒有穿正式的官服,官帽,還是海外華人的那種簡單到極點,也寒酸到了極點的衣服,因為王勝等人來到濟南己有3個多月,而且其他人員陸續到達,現在已有穿越者60餘人,歸化本土民200餘人,因此眾人對海外華人式的衣服風格並不陌生。
按照清廷的官製,對官員的品級服裝是有十分嚴格的規定,在正式場合,別說不穿官服,就連服裝不整齊都是犯了大不敬的罪行,如果被那個禦使知道了,參上一本恐怕是吃不了兜著走,有不少心裏有數的官員都在想著,這海外華人也未免太大膽了吧,雖然他們實質上己是割據一方,連朝廷都要禮讓他們三分,但這樣的做法分明是連朝廷都不放在眼裏啊。
王勝當然滿不在乎,因為華東政府並不打算利用清廷的官職體係來管理山東,而是要另起爐灶,今天座堂,隻不過是走一個過場,當然也就懶得裝像玩COS,另外也是要向濟南的官員示意,清廷的那一套己經不管用了,穿越者根本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藐視清廷的製度因此王勝就這麼徑直的端坐到公案後麵的椅子上,而兩隊人民軍的戰士從屏封後麵出來,分立在王勝的兩則。
眾人見了這個情景,一時也都有些發蒙,不知道這個時候該不該參拜知府老爺。不過王勝根本不給眾人思考的時間,道:“陸通判,人都到齊了沒有。”
通判一職始於宋朝,最初是監視府州一級的地方官員,而在清代,通判的功能己為輔助知府政務,分掌糧、鹽、都捕等事務,不定員,品級為正六品。
陸通判名叫陸祥明,光緒18年舉人出身,是濟南府的四名通判中資曆最老的人,在這個位置上幹了有10年的時間,也算是官場的一根老油條了。
聽了王勝的話,陸祥明遲疑了一下,才道:“回大人的話,本府官員吏員共計有107人,實到92人,另有15人因家中有......”
他的話還沒有話完, 王勝己打斷道:“今天沒有來的人,全部從府衙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