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三天,實際是盛宣懷的緩兵之計,因為在前六天的談判中,穿越者的強硬態度讓盛宣懷和太古、怡和清楚,僅靠自己的實力是無法壓服海外華人的,而且穿越者控製了山東至天津的海路,也讓太古、怡和不敢徹底翻臉,因此隻能引入外部的力量幫忙。
就在當天晚上,盛宣懷就和太古、怡和的代表協商,要求他們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要求,向清廷提出抗議,說說海外華人要求的航運權己經損害了英國的利益,要求清廷立刻取消海外華人的航運權,而且一但談判破裂,海外華人封鎖山東至天津的海路,英國方麵要替太古、怡和兩家出麵,向海外華人施壓,讓他們有所顧忌,不敢封鎖海路;而盛宣懷則向清廷上折,力數海外華人在爭取航運權上貪得無厭,提出種種非理要求,並且引發中外爭端,使談判難以為繼,請求清廷下詔嚴訴海外華人,要求海外華人收起非份之想。這樣中外聯手一起打壓海外華人,就一定可以迫使海外華人做出退讓的。
對於盛宣懷的太古、怡和的代表自然是願意,而且他們對英國政府的影響力還是有相當大的信心,雖然八國聯軍失利,但在八國之中,除了少數國家之外,其他國家幾乎都沒有認真對待,甴其是英國,因為英國最強大的是海軍,而在八國聯軍中,英國隻在最初派來了一艘二級戰列艦,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之後就返回香港去了,因此英國海軍並未參加與海外華人的戰鬥。而在英國人的心理,英國海軍仍然是天下無敵的,隻要英國海軍還在,英國就有足夠的底氣和力量幹涉全球的事務。要求英國政府向清廷施壓,為自己撐腰,當然是再正常不過了。於是太古、怡和的代表立刻欣然同意,於是盛宣懷才告辭離開。
其實盛宣懷心裏十分清楚,清廷現在根本就沒有力量來製約海外華人,隻是要借助清廷占著的大義名份,隻能借助洋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壓製得住海外華人,雖然海外華人擊敗了八國聯軍,但盛宣懷精通洋務,知道八國實際並未派出全力,而且從上海談判的過程和內容看,海外華人對各國還是很有一些顧忌的,因此利用外國的力量來壓製海外華人,還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這也是盛宣懷能夠想到的唯一辦法了。
從盛宣懷心裏來說,也想和海外華人搞好關係,畢竟現在海外華人己經是中國一支不可忽視的勢力,但海外華人要求在航運業中分一杯羹,卻是動了盛宣懷的奶酪,盛宣懷掌管的洋務企業有十幾個,但最被他看重的隻有兩個,一是電報局、二是輪船招商局,也是盛宣懷投入心血最多的兩個企業。
公平的說,盛宣懷為了輪船招商局的發展壯大,確實是花費了相當多的精力心血,由其是輪船招商局在與太古、怡和、旗昌的爭鬥中,互相壓價,導至各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輪船招商局在最底穀的時候,一年僅僅隻有1萬餘兩白銀的進帳,股票價值由100兩白銀跌至28兩白銀,盡管現在的輪船招商局是打贏了這一戰,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但當時的盛宣懷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麵要竭力籌集資金,維持輪船招商局的運營;另一方麵還要麵對股東、朝廷、社會、清流黨的指責質問,可以說輪船招商局這一路走來,而且能夠有現在的局麵,確實是相當不易。因此現在穿越者要插足航運業,盛宣懷的心裏自然是相當不滿。
早在李鴻章和穿越者談成北京密約,答應給穿越者經營航運的權利,盛宣懷就數次上書朝廷,並且又給李鴻章寫信,力程此事不妥,請求朝廷收回成命,但上折如石沉大海,沒有音訊,而李鴻章隻給他回了一封信,說大勢所趨,不可挽回,而且要求盛宣懷顧全大局。
不過盛宣懷卻仍然不甘心,而且成功的策了東南互保之後,也讓盛宣懷的自信暴漲,既然朝廷靠不住,那麼就自己來幹,自己能成功搞出東南互保,也就一定能夠阻止海外華人染指航行業,拉洋人來對抗海外華人是第一步,而第二步盛宣懷則打算招集輪船招商局的股東,聯名向朝廷上書,不許海外華人插足航運;如果還不行,盛宣懷就準備發動東南的商人們聯合向海外華人施壓。
盛宣懷離開招商局大樓,回到自己的住所,而家人向他報吿,李鴻章又有信來了。盛宣懷趕忙接過信來,拆開一看,心裏頓時涼了半截,原來李鴻章在信中用比較嚴厲的口氣告戒盛宣懷,盡快和海外華人完成航運權的談判,否則朝廷怪罪下來,自己可就保不住盛宣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