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陽光灑在船甲板上,海風吹拂而過,帶著大海特有的味道透來。天上一隻隻的海鷗掠過海麵,然後展翅高飛,發出陣陣的鷗聲。
詹天佑站在船舷邊,放目遠眺著海岸,呆呆的卻似有些出神,就連楊育新來到他的身邊都沒有發覺。
楊育新笑道:“詹先生,岸邊有什麼東西,看得如此出神。”
詹天佑這才回過神來,道:“楊先生,我在看岸上的煙囪呢?”
楊育新這才留意到,隻見岸上遠遠看去,確實樹立著高低不等的十幾根煙囪,而且正在噴吐著濃淡不同的煙霧,將半邊蔚藍所天空都汙成了灰暗的顏色,而在煙囪下麵,隱約可以看到一些房屋建築,因此也不禁有些奇怪,道:“詹先生,不知這煙囪有什麼好看的?”
詹天佑也笑道:“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隨處可見煙囪林立,黑煙彌漫,而有煙囪就意味著有工廠,有機器,美國歐洲各國才如此發達繁盛,但自從我從美國學成歸國以來,可有十幾年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了,隻是偶爾可見一二根煙囪,卻沒有想到,在這青島居然又能見到。”
在現代人看來,煙囪、黑煙代表著落後、汙染,但在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麼環保、碳排放之類的概念,因為這個時代是以蒸汽機為主要的動力,能源則是煤碳,燒煤就必有煙,因此煙囪的多少,就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工業化水平。詹天佑在美國留學10餘年,看慣了美國現代城市中煙囪林立、煙霧彌漫、工廠接踵的現代化工業社會的模式。
而詹天佑歸國近20年,雖然清廷經曆了洋務運動的發展,但既使是在洋務最興旺的地方,社會結構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整個中國最接近現代社會的地是租界,不過租界裏是沒有工廠的,一直到今天從船上看到青島,卻可以看到十幾根煙囪,到是依稀有那一點美國式的工業社會模子,因此詹天佑才生出了無限的感概。
雖然楊育新不能體會詹天佑的心情,但還是指著海岸線,向詹天佑一一的介紹,那裏是什麼什麼工廠,在自已離開青島的時候,建成什麼樣子了等等,說著說著,就說到了華東政府的發展規劃。盡管這些事情詹天佑在上海都聽劉瀾濤說過,但現在卻是親眼所見,盡管隻是在輪船上遠遠看去,但也能看得出海外華人的工業規模和發展前景,再聽楊育新說到華東政府的發展規劃,自然是另有一番感觸。
而且兩人在船舷邊說著話,不知不覺己聚集了20餘名學生,圍在他們周邊傍聽,有人還出言詢問,而楊育新也不在意,耐心的向學生們解說華東政府的發展規劃,同時還為學生們描述了一番美好的前景,也讓這些學生們聽得激動異常。
雖然這些學生們沒有去過美國、歐洲,但畢竟是在新式學校裏念書,並且海外華人的座談會上,也都聽說過,還看過一些照片圖像,而且穿越者也給這些學生講過工業革命、機器化、社會化大生產的概念,因此也知道工廠、機器代表著現代、文明、發達、強盛,而楊育新為他們講說的華東政府的未來正是這樣一付光明的景像,年輕人都是充滿激情熱血,這時怎麼會不激動萬分呢?
而就在眾人談論之間,輪船己經開進了青島灣,在棧橋邊停泊,並且搭上了舷梯。而楊育新一麵陪著詹天佑、一麵組織學生們下船,來到棧橋上。
這時己有華東政府的工作人員在這裏等候,並且準備好了迎接他們的車輛,當然也為他們準備好了住所,就是青島新建的希望學校,而楊育新和詹天佑則是住在華東政府的招待所裏。因為楊育新以前一直都是在天津工作,後來又去了上海,因此在青島還並沒有給他安排固定的住所,而且這一次楊育新是一個人回青島,蔣怡和那對姐妹都留在上海,也就住在招待所裏。
接學生的都是馬車,8人乘坐一輛,依次的離開了碼頭,而接詹天佑的是一輛電瓶車,由楊育新陪著詹天佑上車,一起前往招待所,而沿路上詹天佑所見到都是寬闊平坦的道路,人車分流,各行其道,秩序井然,而道路邊是線條簡單、窗口整齊的多層房屋,或是正在修建中,以及林立著高聳的電線杆子和電燈。而楊育新也向詹天佑一一介紹主要的街景,那些是以前德國統治其間留下來的,那些是穿越者控製青島以後修建的,當然是以後者居多。還介紹了青島的電器化發展情況,楊育新告訴詹天佑,現在青島有一座大型發電廠正修建中,一但建好可以供應目前整個青島市區的電力,隻是楊育新也不知道,現在發電廠己經建成什麼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