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兵力分配是,一團,二團以及火力加強營負責圍殲河南清軍,由三團負責牽製湖北清軍,當然詳細的作戰計劃,將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畢竟戰場上的局勢千變萬化,不能預測,由其是這一次戰鬥是在根據地的勢力範圍內進行,因此義勇軍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尋找合適的戰機。
這樣大的作戰方針確定下來之後,義勇軍的各部隊也都立刻行動起來,一團,二團、火力加強營都進駐到許州、陳州府一帶地區,三團也駐紮在南陽府和襄陽府交界的蒼台、湖陽店之間並且在各要地路口,派出了大量的偵察人員,並且組織當地民軍,加強戰術訓練,建立野戰醫院和物資補濟站。
除了軍隊之外,根據地的地方政府也沒有閑著,積極的協助軍隊,加強宣傳動員工作。由於根據地成立的時間不長,而且以前也沒有經曆大的戰鬥,因此盡管由於根據地政府推行的土地改革深得根據地的人心,但麵對著這一次清軍的兩線進攻,也普遍有一些信心不足。而且在根據地裏還有不少失去土地的地主,他們對根據地政府自然是極為不滿的,聽到了清軍征剿的消息,也都自覺得反攻倒算的機會來了,在有意無意之間,極力的渲染清軍的強大,海外華人的時間不長了,甚致有少數人自稱和朝廷官府有聯係,也弄得根據地的不少百姓人心惶惶。
根據地政府首先當然是從宣傳入手,一方麵宣揚義勇軍、根據地政府有充份的信心擊敗清軍,保衛根據地,另一方麵又從利益的方麵來鼓動百姓,因為一但清軍獲勝,那麼每個農民分配到土地就會重新再失去,因此為了自己的土地,也要盡全力的支持義勇軍作戰。
果然這樣一來果然有效,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農民來說,土地是基本可以算是命根子,而在穿越者到來之前,這一帶地區的絕大多數農民,幾乎一輩子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有的甚致是數代都是佃農,因此為了自己的土地而戰,是對農民最好的鼓動方式。
不過除了鼓動之外,對於煽動、宣揚失敗情緒,誇大清軍實力的人,也毫不客氣的予以打壓,以散布謠言、私通清廷、勾結清軍等罪名,連續抓捕了50餘人。
這一番整頓下來,隻用了4、5天的時間,就將根據地的局勢穩定了下來。當然現在的穩定也是暫時穩定,一但從戰場上傳來失利的消息,那怕隻是一個小敗仗,都足以動搖現在的局麵,從這個意義上說,作戰方針將河南清軍列為首要的打擊目標,也是有道理的。
但不管怎麼說,民眾的情緒被鼓動起來,根據地政府也馬上組織民眾,組成運輸隊,負責為作戰部隊運送彈藥物資,現在已是9月下旬,田地裏的作物大多己經成熟或是接近成熟,根據地政府還要組織農民加緊搶收,因為戰事一開,肯定是沒有時間收割的,並且在與清廷交界的一帶地區的村莊整體搬遷,將所有糧食、物資、財產全部帶走,不給清軍留一點。
其他的都還好辦,但要搬離村莊卻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雖然根據地政府保證,在搬近期間,會保障他們的生活,並給予補償,而且在戰爭結束之後,還會將他們遷回原處,如果房屋在戰爭中受損,政府還會出資幫他們重新修複等等。同時又大力宣揚淸軍到來以後,一定會燒殺搶掠,無惡不為,留在村裏隻有死路一條
但中國的傳統觀念就是故土難離,因此還是有大量居民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由其是有不少人還保著僥幸心理,認為清軍不會來,或者是就算來了也不會把自己如何,當然也有極少人則是打算等清軍來了以後立刻投誠,故此才左推右托,不願遷走。
對此根據地政府也不做強求,畢竟大多數人還是選擇聽從政府的安排,遷移到其他地區去暫居,而堅持不願走的人,就任其自生自滅,反正政府把成破利害都講透了,也算是做到了仁至義盡,自己選擇的道路,就由自己去承擔後果。
而就在根據地積極備戰的時候,清軍也終於出動。這一次對根據地的征剿是以湖北清軍為主,而湖北的清軍又是以新編陸軍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為主,其中第八鎮統製張彪決定出動本部軍隊約3500人;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出動本部軍隊約2000人參戰,這5000餘軍隊,也是這次征剿的主力,而總督趙爾巽任命張彪為這次征剿的總指揮,黎元洪為副指揮,並且又調兵遣將,在湖廣各地共計又征集到約5000軍隊,作為輔助軍隊,另外還有75mm口徑野戰炮8門,75mm口徑山炮10門,57mm口徑山炮16門,各種騾馬牲口1200餘匹,車輛300餘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