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東政府參戰以前,日軍在沈陽布置約25萬軍隊,各種火炮約1000餘門,後勤人員約16萬,並將防區一直擴大到沈陽外圍20公裏以外。而人民軍突破遼河,占領遼中之後,大山岩從沈陽調回了3個師,加上遼陽的防禦,加上第四軍殘餘的軍隊,現在遼陽的守軍大約在10萬人左右。

不過在停戰期內,人民軍向遼中大舉增兵,這時第3軍、第4軍均己到達戰場,使人民軍的總兵力達到了20萬左右,隻是第3軍、第4軍都暫時駐紮在遼河西岸,隻有第2軍全部渡了遼河,在遼河東岸駐守。但在這段時間內,人民軍的工程人員己在遼河上搭建了9座橋,其中三座為木架橋,可以通過人民軍陸軍的所有火炮,而其餘6座都是浮橋,人員可以從浮橋上通過。因此人民軍渡過遼河,根本就沒有任何阻礙。

日軍雖然沒有飛機在空中偵察,但也派出了大量的偵察人員,因此對人民軍的兵力調度布置大體有比較明顯的了解,這樣的局麵自然也經日軍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這時日軍己不能再從沈陽抽調兵力了,畢竟再調1、2個師到遼陽來,作用並不大,而調動的兵力多了,則會影響沈陽的防禦。

直到日本國內決定放棄沈陽,日軍才算是鬆了一口氣,總算是不用為兵力操心了。不過要從沈陽撤軍也並不是容易事情,因為日軍在沈陽除了布置大量的作戰,後勤人員之外,還屯集了大量的糧食,彈藥,以及其他的各種物資總計達數十萬噸之多,而日本國小地窄,資源潰乏,加上現在華東政府已經獲得了製海權,日本未來向遼東運送物資將極為困難,以後的戰爭還用得上這些物資,因此就更不能放棄這些物資,必需全部運回遼陽去。

而沈陽、遼陽之間雖然有鐵路相通,但現在日軍隻有3列火車,一列火車的運需量隻有千餘噸,就算是滿負荷運行,一天也隻能運輸萬噸左右的物資。因此僅靠鐵路運輸是遠遠不夠的。好在是日軍還有1萬餘匹騾馬牲畜,各種車輛約3000餘輛,也全都用來運輸。

而且大山岩還決定派遣兒玉源太郎到沈陽去坐鎮,主持撤軍的工作。畢竟撤軍曆來都是軍事行動中最難的項目,稍有不慎就會變成大潰敗,何況這次日軍可是要在人民軍和俄軍的眼皮底下撤軍,並且還要將沈陽讓給俄軍,最好還要引得俄軍和人民軍為爭奪沈陽交戰。這樣艱難的工作,隻有交給兒玉源太郎,大山岩才能放心。

兒玉源太郎也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因此到達沈陽之後,一麵下令將物資陸續裝車,運回遼陽,一麵又將沈陽外圍的軍隊撤回,以收縮兵力,同時又沈陽西南的長灘鎮、新民屯等地增加兵力,以防人民軍進攻沈陽,同時也是確保從沈陽到遼陽之間的鐵路線安全。

其實兒玉源太郎到並不怎麼擔心俄軍的進攻,因為俄軍的單兵作戰能力雖強,但整體的組織指揮能力都不足,而且日軍對俄軍也有心理優勢,另外在奉天會戰結束之後,日軍在沈陽北麵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因此就算俄軍進攻,日軍也能抵擋一陣。

但人民軍就不同,他們剛剛參戰,正是生力軍,開局就打得很不錯,現在氣勢正盛,而且這段時澗兒玉源太郎也機遼河戰役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人民軍的組織指揮能力都遠在俄軍之上,因此對人民軍決不能輕視。

日軍的撤軍是從5月27日正式開始,而大山岩也著手考慮增加丹東地區的兵力,下令將第3軍剩餘的第1師、9師以及第2騎兵旅均編入第4軍,由野津道貫指揮,趕回增援丹東地區。

在遼河之戰中,野津道貫果斷的撤軍,保全了第4軍的兩個後備旅團,並且又將第4軍其他部隊的殘餘軍隊編成一個後備旅團,以及一個炮兵聯隊和一個工兵聯隊,加這兩個師一個騎兵旅,共計兵力達6.2萬人。而現在日軍在丹東駐守的是1904年底才組建成的鴨綠江軍團,司令是川村景明中將,下轄第11師團,第1後備師團,第16後備旅團,第59後備聯隊,共計約5.3萬人。

這個軍團成立的目地也就是為了守衛鴨綠江,確保日軍的退路,駐守的地區包括鳳凰城、九連城、安東縣三個地區,縱橫均約50公裏的範圍。以及鴨綠江東岸的新義州,軍團的司令部設在九連城。

人民軍攻克旅順之後,川村景明也倍感壓力,因為根本就不用,攻占了旅順的人民軍下一步肯定是進攻丹東地區,雖然自己手裏有5萬多軍隊,但部隊大多都是剛剛組成,戰鬥力並不強,而連乃木希典這樣的牛人都被人民軍擊敗,因此川村景明心裏也沒有底,於是向遼陽的滿洲軍司令部救援,另一方麵下令駐守朝鮮半島的日軍集結軍隊,並征調朝鮮人參軍,以加強自己的兵力。不過駐守朝鮮半島的日軍也是後備軍,而朝鮮人組成的軍隊更不可靠,隻能算聊勝於無,而川村景明主要的的希望還是寄托在滿洲軍司令部的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