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算沒有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現在盛宣懷積累下來的財富也幾輩子都用不完的。但這次的事件讓盛宣懷意識到,失去了李鴻章的庇護之後,自己就是那個懷璧的匹夫,自己掌握的巨額財富是人人都想咬一口的肥肉,今天是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那麼明天就可能是自己其他的產業,甚致那一天朝廷隨便給自己安個罪名,抄家滅族也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自己在世時,朝廷也許還會有所顧忌,但自己都60多歲了,還能有幾年的活頭,而子女之中沒有什麼出色的人材,等自己一死,子女們是肯定守不住家業。因此現在自己必須找一個新的,有實力,還靠得住的靠山才行。而符合這個條件的,隻有華東政府。這時盛宣懷才想到,李鴻章在死前把子女都托給華東政府之下庇護,大概也是看出了這一點。
盛宣懷雖然是商人,但同時兼有官員的身份。雖然當年胡雪岩號稱紅頂商人,但隻是被清廷授予三品布政使銜、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布政使掌管一省財政,是巡撫或總督的副手,到不是小官,但胡雪岩的這個布政使沒有俱體省份,實際是個虛銜。黃馬褂、二品紅色頂戴隻是榮譽,因此胡雪岩並不算真正的官員。而現在盛宣懷的官職是正二品工部左侍郎、賞加太子少保銜,這可都是正式的官銜,加上他長期追隨李鴻章,對官場、政局的見解要遠勝過一般的商人。
經過認真的思索、分柝,盛宣懷認為自已雖然曾和華東政府有過一段時間不睦,但畢竟沒有正式惡交,自己也沒有做什麼對華東政府不利的事情,因此隻要自己有意向華東政府靠隴,華東政府沒有理由拒絕。畢竟自己的身份地位擺在這裏,雖然自己的財力或許不如張振勳,但在中國的身份、地位、影響力卻要比張振勳重得多。
盛宣懷到也不擔心海外華人會盯上自己的家產,一來是華東政府的條例嚴明,官員們可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亂來;二來是華東政府的最終目地是取代清廷,改朝換代,這樣一來自己投靠華東政府就更有意義了,千金買馬骨,海外華人不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不會侵吞自己的家產了。
當然自己要投靠華東政府,也不能兩手空空的去,總要帶一點見麵禮,或者說是頭名狀,盛宣懷原本打算把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的業務都轉給華東政府,既算自己的進見之禮,也是給袁世凱挖個坑,丟給袁世凱一個亂攤子。沒想到海外華人的野心更大,竟想統一上海商界,不過這對盛宣懷來說正是個好消息,如果自己全力協助海外華人辦成此事,這份功勞可不小。而且盛宣懷也打定了主意,一但和海外華人談好條件,就在上海新區和青島去購屋置地,把家屬人等都幫過來,這樣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對於盛宣懷的主動投靠,李鬆晨雖然意外,但卻十分高興,雖然李鴻章死後,盛宣懷失去了政治上的保護傘,但他現在仍然是中國商界的第一人,在商界依然有巨大的影響力,因此他主動投靠,對華東政府統一上海商界是有極大的助力。
果然,盛宣懷表態之後,同席的張謇、鄭觀應、葉貽詮、張叔和等人也都紛紛表示願意參加,很快其他桌席也都有人表態加入,效應十分明顯。最終在場125名商人,共計有92人表示願意加入,另33人則都表示不是自己不願加入,而是關係重大,自己不能完全作主,需要回去和家人協商才能決定
李鬆晨也表示了理解,約定給他們3天的時間考慮,3天之後將正式決定軍供聯會開始籌備,隻要是在當天前報名加入,均可以算第一批會員。隨後眾人又推舉趙維忠、楊育新、張振勳、盛宣懷、張謇五人為籌備董事,全權負責軍供聯會的籌備活動。而5名籌備董事當堂決定,每人拿出3萬兩白銀,做為軍供聯會籌備的啟動資金。當然在軍供聯會正式成立之後,這筆錢將從會費中扣除。
而在3天之後,不僅是所有參加宴會的商人全部參加,還帶來了100餘中小商人的加入,使第一批會員人數達到了238人,一來是軍供聯會對商人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二來也是從眾心理,因為既然像張振勳、盛宣懷、張謇這樣的巨富商人都加入了,自己當然也不能落後,反正真出了什麼事,也有這些巨富商人在前麵頂著,自己有什麼好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