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華東政府代表團的火車還沒到普次茅斯時,李三傑就收到華東政府駐美國辦事處主任顧凱的電報,原來他建議代表團先去紐約,會見了羅斯福總統之後,再回普次茅斯,因為現在日本、俄國代表團都在紐約頻頻活動,顧凱心裏也有些著急,因此也希望華東政府代表團早點來紐約,展開活動。

李三傑等人在火車上通過報紙到是了解一些日本、俄國代表團在紐約的行動,同時還有不少新聞分析和評論,有人認為談判會最終破裂,也有人認為華東政府會在美英法等國的壓力下放棄賠款。

雖然日俄兩國的活動都十分積極,但李三傑等人對此到並不在意,畢竟談判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沒有足夠的實力、足夠的籌碼,這些小動作都沒有什麼意義。華東政府不可能屈從於美國的輿論壓力,而且現在也不怕這場談判破裂,自己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但對顧凱的建議,李三傑認為這樣的安排也未償不可,一來是自己到了美國,總要去拜訪羅斯福總統;二來這次來美國的還有經貿團,他們本來就是要在紐約活動,因此先去紐約也可以接受,其他人自然更不會有異議,因為紐約一直都是美國最發達、繁榮的城市,到紐約去逛逛當然都是高興的,於是李三傑回電顧凱,同意他的安排。

接到了李三傑的電報之後,顧凱立刻著手安排,終於在火車到達普次茅斯時疏通好了關係,將代表團的車廂掛上一節開往紐約的火車,一方麵是美國方麵對這次三方會談十分重視,要盡力為三方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會談環境,另一方麵也是顧凱在美國這幾年也經營出了不少的人脈關係,因此才能夠極時的聯絡上去紐約的火車。

而顧凱本人也在普次茅斯上車,和代表團彙合,他打算在火車上將紐約的情況向代表團進行詳細說明,並且商議好對策。

顧凱今年46歲,是個胖子,在舊時空裏他沒有周豐山那些在美國學習生活9年的經曆,但他有十幾次赴美考查、洽談的經曆,對美國也十分熟悉,因此才當上駐美辦事處主任。

上車之後,顧凱才向李三傑、何漢東等人詳細彙報紐約的情況,這幾天時間裏,日本人依然貫徹著他們走高層路線的方針,不僅和羅斯福總統保持溝通,日本駐美國大使金子堅太郎又兩次拜訪羅斯福,進行長談,而其他人也紛紛出擊,頻頻拜訪約見美國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等,還在參眾兩院傍聽了兩次,和美國政壇的高官打得一片火熱。

而俄國則繼續貫徹維特的路線,一方麵在教堂參加禮拜、參觀學校、證券交易所等公共場合,塑造親民的形像,就連維特放下身段,努力塑造自己的平易形象,以博取普通美國民眾的好感,上下汽車時必同司機握手,在酒店內必向相遇的女客行禮,連穿著也換成了簡樸的美式裝束。這些行動也取得了相當的效果,不少報紙都稱讚維特是一位有修養、有風度的俄國貴族,維特自己也頗為高興,認為自己的策略正在取得成功。

顧凱看在眼裏,更是急在心頭,因此才急切的希望華東政府的談判代表團能趕到紐約,抵消日俄兩國的影響,扭轉不利的輿論局麵。

聽了顧凱的介紹之後,李三傑卻顯得十分輕鬆,認為這根本不算什麼事,雖然說美國的輿論不會改變華東政府的談判立場,但也確實不能輕易的輿論陣地拱手讓出去。當然華東政府要奪回輿論陣地,並不是什麼難事,因為華東政府的對手是日本、俄國。

李三傑並不認為美國的輿論己經完全倒向到日本、俄國的一方,因為在出發前,他是做足了功課,知道這個時代美國對日本、俄國其實都沒有什麼好感,俄國自然不用說,在這個時代基本就是粗魯、野蠻、好戰、殘暴的代名詞,放眼全世界,對俄國有好感的國家幾乎是屈指可數,既使是和俄國結盟的法國,隻是迫於德國的壓力,而在法國人心裏,根本就不上俄國,而美國做為歐洲移民後裔,由其是以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為主組建的國家,當然不可能對俄國有什麼好印像。

而盡管美國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都支持日本,但那時是受利益的驅使,並不是美國對日本有什麼好感。支持日本打敗清廷是為了迫使清廷更為開放,而支持日本打俄國,則是為了遏製俄國在遠東擴張,另外美國還有一個目地,就是將日本的目光引向大陸,不要在夏威夷問題上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