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 上海租界(六)(1 / 2)

兩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在此期間,租界又派出一批代表和人民軍進行協商投降的條件,仍然還是希望能讓租界保持一定範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且這一次的租界談判代表中,加入了3名在租界裏經營的中國人,希望能夠利用同民族的感情,讓華東政府作出讓步。

其實在租界中經營的中國商人確實是大多都不希望發生改變,因為能在租界裏經營的中國人,都是有相當的資產,並且和外國商人的關係良好,即然現在的環境可以讓他們獲得利,當然就不想發生改變,同時他們也怕戰爭對租界造成大的破壞,因此這一批人也是發自內心的極力反對人民軍進攻上海租界。

於是在後兩次的談判中,租界方基本是由中國商人為主,他們極力的向羅嶽、李鬆晨陳情,戰爭隻會破壞租界的和平與繁榮,會損害在租界的中國商人的利益,而且租界的工部局、工董局也都做出了讓步,表示可以讓中國人加入工部局、工董局,參與租界的管理等等。

不過這些要求、讓步在羅嶽、李鬆晨麵前根本就沒有用,盡管3名商人大多都和李鬆晨有一定的交情,但李鬆晨也毫不客氣的拒絕了這些商人的要求,直接指出華東政府的要求是徹底取消租界,將租界完全並入華東政府的管理之內,並完全受華東政府的控製,並且表示在華東政府的統治之下,租界地區不僅能夠繼續保持繁榮和發達,而且原來租界裏的中國商人的利益也可以得到保障,並可以徹底擺脫外國資本的控製,獨立自主的發展。

而聽了李鬆晨的話之後,3名中國商人也都默然不語,他們當然聽得出來李鬆晨的話中之話的含義。租界裏的中國商人的身家或許不算,也不乏家資巨富的豪商,但在本質上都是屬於買辦商人。

在中國近代史上,買辦是一種特殊的商人群體,其職能主要是擔任外商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的中間人和經理人。盡管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槍炮打開,但由於語言、風俗習慣、環境等方麵的原因,在中國經營的外國商人都需要一批中國人協助自己進行經營,一方麵將西方各國的工業產品銷售到中國各地,另一方麵又要從中國收購各種資源、礦產,甚致是地產、不動產等等。

而這些中國人由於得到外國勢力的庇護,可以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另外在中外的貿易之間收取雇金,有的甚致自己獨立經營,因此其中一部份人也積累起了豐厚的財富,於是就形成了買辦群體。

從總體來看,買辦群體對中國的民族資本發展是有相當大的破壞性,他們將西方各國的工業產品銷售到中國各地,擠壓了中國自已的產品發展;而在幫助外國采購中國產品時,又極力的壓低價格,有些人不惜采用坑蒙拐騙的惡劣手段。造成中國財富被掠奪,民族資本被壓製,人民生活日益貧苦。因此在舊時空裏,穿越者的先輩們將買辦與封建官僚、資本家稱為舊中國的三座大山。

不過也不能說每一個買辦商人都是賣國賊或反麵派,畢竟買辦群體的形成主要還是由於清廷自身的無能,無法保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和民族資產。而且買辦群體也還是有一定的正麵意義,並非完全負麵,由於買辦長期與外國人接觸,對外麵的世界更為了解,眼界更為開闊,在政治上也更為進步,有人甚致成為思想家,還有一部份買為商人在積累了財富之後,開離脫離外國資本的控製,獨立經營,發展實業成為民族資本,對中國的民族資本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上海租界裏經營的中國商人大多都是獨立商人,其中也有的開辦了實業,但主要的經營還是幫助外國商人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因此在本質上還是屬於買辦商人,他們的利益和租界的利益基本是捆綁在一起的,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完全依附於外國商人,當然希望租界會永遠的保留下來,而租界方也十分清楚這一點,才願意讓這些買辦商人進入工部局,參與租界的管理。

但對華東政府來說,買辦群體和地主一樣,是必須被消滅的,不是一點點的讓步可以改變的,當然如果有買辦商人願意轉型成實業商人,華東政府也是願意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不過如果拒絕改變,還要阻止華東政府,自然是不會接受。

而兩天的時間過去之後,租界方仍然沒有向人民軍投降的意圖。原來在第二批代表團回到租界之後,兩個租界的管理者也都明白,人民軍是不會妥協的,租界要麼無條件投降、要麼誓死抵抗。於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工董局也聚集在一起討論租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