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每個國家的發展之初,政府都會采取一切措施,保護並扶植自己本國、本民族的產業、製造業,限製外國商品的輸入,讓本國的產業、製造業逐漸發展壯大,一直到能夠和外國的商品相抗衡競爭為止。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對本國、本民族的產業、製造業進行技術扶持,資金補貼,減稅支持;對國外商品則主要是以征收高額關稅的方式進行阻礙,但清廷當政時,既沒有對本國產業進行扶植,也沒有對國外商品加以限製,結果就造成了我們的國家、民族產業、製造業發展不起來,既使有少數的民族產業,也隻是苦苦支撐,結果我們民間所用的大部份貨品都隻能用洋貨。各位剛才都說我們華東政府的貨品比洋貨差不了多少,這並不是我們更聰明,更能幹,而是我們華東政府采取了措施,保護自己的產業、製造業,限製國外商品,才在這短短幾年時間裏,成就了一批自己的產業,而產品的質量也有了大幅提高。現在租界己納入我們華東政府的管轄範圍,就由我們來發展本國、本民族的產業、製造業吧。”
聽完了李鬆晨的講說之後,房間裏足足沉寂了2分多鍾,李鬆晨所說的貿易保護理論,在穿越之前的社會,是很常見的道理,既使是WTO組織,對發展中國家也專門的貿易保護條例,但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卻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當然在此前也有提出過,如發展民族產業,控製關稅等,但所提出的都是片麵,沒有李鬆晨所說的這樣整體,但這套理論並不深奧,很好理解,不要說是商人,就是工人代表也都懂了,而且誰都說不出反對的理由來。
見無人再發言,李鬆晨又道:“剛才我們說的,隻是外國商品的輸入,下麵我們再說一下中國的產品出口的事情。”說著,李鬆晨頓了一頓,目光看向在場的商人代表,而所有商人都下意識的低下頭去,不敢和李鬆晨的目光對視,顯得頗為心虛,而李鬆晨也沒有說破,繼續道:“我們出口基本是礦產品、原材料,當然也有少量工藝品,這到也沒什麼,畢竟我們生產出的東西不如洋人,隻能買這些土特產,但買出的價格是多少?不用我多說了吧。”
說著李鬆晨拿出一張紙,念了起來,原來這是中國對外輸出的礦產品、原材料、工藝品的價格,主要包括各種礦石、生絲、桐油、豬鬃、茶葉以及絲綢、瓷器、絲織品等,還有就是國際貿易這些商品的價格,而絕大多數中國輸出的商品價格都要低於國際正常貿易的價格。
而聽著李鬆晨念出的這些價格,不少商人都有些坐立不安起來,因為這個價格裏麵,就有這些買辦商人的一份功勞,由於買辦商人是依附於外國資本存在的,維護的自然是外國資本的利益,因此出口產品的價格自然是壓得越低越好,另外也有買辦商人自身的利益,出口產品的價格壓得越底,買辦商人從中賺取的差價就越多。而生產這些商品的中國人基本都是中小規模的手工作坊,甚致是家庭,根本無力和外國資本對等協商,再加上買辦商人又從中分化、挑拔,有時還借助官府的勢力進行壓製,結果價格被壓得極底,隻能免強維持。
李鬆晨又道:“一方麵輸入中國的商品,價格高的賺取了巨額的利潤,價格低的阻礙民族資產的發展;另一方麵中國對外出口的商品,又將價格壓到最低限,利潤微薄,我們要改變這種現像,因此才沒收英法日俄四國的資產,現在各位認為這樣做到底是該還是不該呢?”
又過了好一會兒,才有個老商人道:“李區長,您說的確實都沒有錯,我們這些人以前做的事情也確實不好,但我們也確有苦衷啊,就像您剛才說的,我們這些人都是靠著洋人謀生,不替洋人做事,怎麼能成,而且是這些事情,我們不做,還是有別人來做的;這歸根到底是朝廷無能,才讓洋人橫行無忌,要是朝廷管得住洋人,我們這些人也不會做這些事情,華東政府沒收英法日俄四國的資產,完全應該。隻是請華東政府想想我們這些人的死活啊,沒有洋人的商行,我們的生意都沒法做了,一家老小,還有給我們幹活的夥計們豈不是都要去喝西北風了,華東政府總歸要給我們一條活路吧。”
如果說在引入外國的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還可以辯個一二三來,但將中國的礦產、原材料底價出口,就是沒法反駁的,當然如果是對其他人,這些商人們還可以狡辯一二,如沒有強迫,覺得價格低可以不賣啊。但這些商人們都清楚,這一套在華東政府麵前不好使,因此也就別自討沒趣了,還是打打悲情牌。